何须抵死催人去


人这一辈子,不论干什么,不论名头多响亮,总少不了身不由己,迫不得已的困扰。

这不,北宋词人孙诛就有这么一首作品:


                                菩萨蛮

楼头尚有三通鼓,何须抵死催人去!上马苦匆匆,琵琶曲未终。

回头凝望处,那更廉纤雨。漫道玉为堂,玉堂今夜长。 


大意为:这不才刚刚二更时分,城楼上还要敲三通鼓才天亮呢,何必这么死命地催人上朝点卯?但也只能喋喋发些牢骚,去还是得去的。于是只能一边匆匆上马,一边却还恋顾自家府里那美妙的琵琶声,深以未听到曲终为憾。   老天爷也有意起哄似地下起蒙蒙细雨,夜幕更兼雨雾,眼前只觉一片模糊,宛如织就一张漫天的愁网,连人带马给罩住了。什么玉堂人物,也就一个给人打工的受气包而已。这漫长且无聊的一天该如何熬过来呢,昨晚没睡觉呢。

古人将一夜分五更,每更约两小时,大致分为:晚七时至九时为一更,九时至夜十一时为二更,其余类推。鼓呢实际也是更计时的一部分,夜间击鼓报更,故以其为更的代称。

古代朝廷官员的上班下班时间,和现代相似,也是晨聚昏散,但具体时辰上又比现代一般机关之朝九晚五的通例要提前,与农业社会中大多数人的作息习惯相适应。《诗经·齐风·鸡鸣》中,妻子催丈夫起床:“公鸡已经叫了,上朝的都已经到了;东方已经亮了,上朝的已经忙碌了(鸡既鸣矣,朝既盈矣;东方明矣,朝既昌矣)。”因知古人鸡鸣即起准备上班的传统,至少在春秋时代就已形成。往后,这个时段逐渐定型为卯时(早晨五至七时)。

作者孙诛,北宋皇祐元年进士,元丰中官至翰林学士。博闻强识,熟悉典故,论古今事,甚有条理,颇有学者气象。《宋史·本传》称其“文词典丽,有西汉之风”。元丰二年卒,年四十九。早死鬼一个,远不到致仕(退休)年龄,也就是说,孙诛一辈子都在官场束缚里挣扎。知识分子呢又天性自由,自然也就愈加感到不自在。当然,像孙诛这样的文化人,干到翰林学士(大约相当于现在的国务委员,)也就到顶了,这名头大约相当于现在的国务委员,但几无实权,干的最多的事儿也就是给皇上起草诏书什么的,谏议也是主要职责,但真正敢出口没几个。这也是孙诛牢骚太盛的根本原因吧。

据宋洪迈《夷坚甲志》卷四,翰林学士孙洙某晚正赴太尉李端愿家欢宴,有美女侍妾奏乐助兴,恰逢此时朝廷宣召,心下不愿,故出此怨语。

哈,这位善奏琵琶的侍妾看来十分出众,貌比西施还擅长弹拨,可惜没留下芳名来。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