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確定性行動來解決不確定性擔憂,青島全員核酸檢測心理學思考

國慶之後,青島通報發現3例新冠肺炎病例,隨後進一步排查增加9例,共計12例,其中確診6例,無症狀患者6例。

一瞬間,青島疫情防控形勢頓時嚴峻起來,畢竟國慶假期人潮洶湧,沒有限制出入,多達500萬遊客進出遊覽。

隨後,傳來青島決定進行全市全員核酸檢測,並要求在3天內完成主要5區檢測,5天完成全部轄區檢測,共計檢測人數估計高達900萬。

再次梳理患者被發現過程,大致情況是3個患者在中醫院就診被發現,經查曾去胸科醫院就診住院,由此排查胸科醫院,再次發現9人。

因此,這次發現患者與青島市胸科醫院高度關聯。

據報道,截止10月13日上午,已經檢測300萬人,出結果的110萬人沒有發現一例新患者,這個結果是非常好的。

這裏我們要討論的全員檢測背後的心理學意義。


首先進行全員檢測有兩個心理因素。

一是就政府層面說,要把問題消滅在萌芽狀態,全體檢測可以快速篩檢可能者,再就是個人層面說,可以消除恐慌情緒,避免被感染可能性。

這兩個因素其實一體兩面,把問題消滅在萌芽狀態就可以緩解個體恐慌,要想緩解個體恐慌就要把問題儘早消解。

這其實就是“不怕一萬,就怕萬一”的不確定性。

這個世界有確定部分,也有不確定部分。我們最怕的是可以確定但無法控制確定的部分,比如我確定是健康的,但是周圍也許有患者,就有被傳染可能。

這個不確定性纔是折磨人心的要害。

好似達摩克利斯之劍,真的掉下來也就罷了,偏偏它橫豎在那裏,不知道啥時候會掉下。

而全員檢測,就是用確定性行動來解決不確定性可能,由此把原本可以掌控的確定性帶給自己。


其次繼續思考,爲何不確定性如此威力巨大呢?

就要說馬斯洛需求理論了,在老馬看來,人的需求是有層次的,而且最基礎的需求也是最重要的。

比如,空氣看似微不足道,可是誰也須臾離不開,一旦患有呼吸疾病才知道空氣的重要。

不確定性所體現的,正是最基礎的心理需求,這裏包括身體健康需要和安全感需要,這也是最基礎的2種心理需要。

爲此,全員檢測就是起到滿足這2個需要的目的,保證身體健康和安全感滿足,甚至哪怕萬一檢測有問題了,心裏也放下了不確定性。

好比生活中,我們不怕喫苦受累,就怕不知道喫苦受累爲了啥,或者喫苦受累何時是個盡頭,我們需要確定性答案,哪怕這個答案並不美妙。


最後說下檢測中出現的心理問題。

比如報道有人因爲檢測時候,被穿防護服的醫生胳膊碰了下嘴脣,就擔心是否會被感染,害怕至極。

這個心理同樣值得分析,看得出要麼心理問題較爲嚴重,要麼心理健康水平不高。

至少我們可以追溯到這個人小時候,親子安全依戀關係不夠好,沒有形成較好的安全依戀。

因爲,面對不可知、不確定的會傳染的新冠疫情,我們害怕是正常的,但是被醫生碰了一下就擔心傳染,顯然這個安全感層次太低了,太敏感了。

再繼續討論,就是小時候母親養育方式不夠,具體表現爲下面3方面:

一是反應性,母親及時給予嬰兒生理需要的應答性反應,並能判斷出嬰兒實際需要,比如哭泣時候不是直接給奶喝,而是猜出來五種可能之一:餓了、困了、身體不舒服了、心理不舒服了、無聊了!

二是情緒性,母親要情緒穩定,不能狗一陣貓一陣,而且通過說學逗唱等與嬰兒產生情緒交流,給嬰兒心理感受愉悅感。

三是社會性刺激,母親通過互動活動聯繫嬰兒,達到陪伴效果,陪是生理需要,伴是心理需要,提高陪伴效果。

一個足夠好的母親,可以做到上述三點,達到60分,就怕做的太糟糕,導致母嬰依戀關係不好,出現種種心理問題。

當然,這都是心理推理而已,事實上,作爲成人過分擔憂,如同杞人憂天,不能怪責父母,需要的是自我負責,畢竟人就是爲了經歷挫折、挑戰自我,纔來到這個世界的。

這也是《老人與海》備受推崇的地方,也是其精神所在。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