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腦中的博弈:博弈無對錯,但結果要適應環境需求,有合適區分

同學轉發來“輕鬆籌”鏈接,是同學弟弟高血糖導致併發症救助信息,我轉發後有朋友捐助並說起這個疾病。我有所感慨道,高血糖本身不要緊,治療也容易,但是不注意規律服藥,一旦引發併發症就非常麻煩,因爲不可逆。

我這樣說當然不是針對特例,只是聯繫心理學知識有所發揮,即覺察在生活中的重要性。覺得身體沒啥大問題,不在意,不以爲然,放鬆警惕,不規律服藥,自律差,就是覺察不夠。

這種缺少覺察意識的情況非常多,生活裏比比皆是。比如,想早睡早起但做不到,就是覺察不夠。

覺察是什麼?“覺察就是覺醒狀態下的覺知”,也就是常說的“知道自己知道”,唯有保持覺察意識,纔有可能知行合一。

這裏的覺察,也可以用弗洛伊德人格結構中“自我”來代替,也可以認爲是擴大自我意識、自我強大、自我成長。

這時候自我意識的覺察,就發生在大腦中,是大腦中“各方勢力的博弈”,是不間斷戰鬥,是“意識流”。各方勢力就是特指“本我、超我、自我”的心理博弈。


舉例。昨晚回家後,發現藍牙耳機盒子不在衣兜裏,認爲丟在路上或公交車裏。

此時頭腦博弈爲,本我感到倒黴、懊悔、不高興,超我認爲不應該、丟三落四,自我則是強迫接受現實、承認損失,用家愛人話說就是“舊的不去新的不來”。

再過一會,稍微分析後認爲可能落在單位,本我是輕鬆,超我是以後多注意點,自我是接受兩種可能。人的心理就是如此,一旦接受最差,也就可以接受最好。

今天到了單位,證實耳機盒子就在辦公室,本我是高興,超我是鼓勵,自我是微笑自信。

這裏自我作用非常關鍵,協調了本我慾望和超我要求、環境背景。


上述例子比較簡單,再看涉及情緒管理的頭腦“三我”博弈。

早上看到昨天發在某載體的文章,由於涉及社會新聞故事,有不少留言,其中一條是這樣的,“不愧是心理之友,關了。但關於閉嘴,如果是唯一至親之間內部很好說,父母肯定閉嘴,但如果至親旁邊還有陰風鬼火,生而爲人的高尚是無法實施的。不是一家人再努力也進不了一家門。”

看到這個留言,第一反應認爲是否定與指責。本我是火冒三丈、生氣,超我是人人有不同看法才正常、自己這個想法真小氣好笑,自我是不着急、該說說、該咋咋、接受人家批評。

過了會回覆完一些留言,又給這個留言回覆解釋,“閉嘴說法是針對一般家庭親子關係而言,當孩子長大時父母要學會尊重與放手,所謂閉上嘴、放開手。”接着收到回覆“認可”,這時候才恍然大悟誤解人家,不是諷刺取消關注,恰恰是認可才予以關注。

這時候,頭腦又有了新博弈,不用說大家也想象得到。

這裏本我類似情緒直接反應,超我類似社會規範與良心原則,自我則是適應外部環境並協調內部想法的調解員。

這個過程類似詹姆士說的意識流,同時也驗證了“慢穩止”“STOP”“暫停法”等情緒管理技術。

具體用“STOP”技術做個解釋。

第一步暫停反應非常關鍵,感覺不舒服要反擊時候,停止言行、思維、感受等當下刺激引發的情緒反應,停止慣性反應是最關鍵的;

第二步就是變成放鬆反應,包括轉移注意力,離開刺激源,立即進行深呼吸和肌肉放鬆練習,用身體生理反應替代;

第三步進入覺察意識狀態,給情緒命名、理解需要、合適反應,這已經屬於理性思考,質的飛躍;

最後是理性表達,繼續交流或者溝通,言語表情行動都可以。

有句話說,“溫柔半兩,從容一生”。這裏的溫柔就是心理應對技術的“慢穩止”,情緒本能反應停一下,情緒放鬆穩定一點,慢慢品味覺察慣性本能反應。由此,逆本能與逆人性的刻意訓練,纔會從容一生,從容纔是幸福的基礎。

這些情緒反應發生在頭腦中,表達出來只有一種結果或現象,實際上心理活動中刀光劍影,充滿對立衝突,好似人格結構的三個我在激烈鬥爭,也可以稱之爲頭腦博弈。

博弈無對錯無好壞,但匹配環境需求的最終博弈表現,纔是最關鍵的。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