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子仇家:濾過眼見爲實與自以爲是,見到個體心理理論

最近網爆兩個家庭“錯換”孩子28年社會新聞。28年前,同一醫院出生的兩個男嬰,彼此與親生父母分開,成爲陌生家庭的“親”孩子,就此造就其中一個家庭的不幸。

由於錯換嬰兒情節過於蹊蹺與離奇,疑點重重,這個不幸家庭高度懷疑不是“錯換”而爲“偷換”,進而導致養父母與患病養子的隔膜,乃至更加複雜的感受。

就這個不幸故事而言,先說本人一個基本看法,討論孰是孰非人人都有發言權,但看看兩個家庭誰是受益者,誰就是需要被檢視的一方,這基於人性常識。

相信此事一定會有結果,這裏拋開法律與道德不談,說說母子關係這個心理話題。

如果孩子是主動領養或者真的錯換,能接受孩子不是親生的,自然不會有後來這些打擊。由於孩子成長非常不順利,這個家庭付出異常的艱辛,一旦意識到孩子很可能是被偷換的,由此想到這28年付出痛苦的遭受,如同命運給了一個巨大無情嘲弄,換做誰都是無法接受。

那些看似道德優越感的人,甚至提出“別追究,兩家親”之類建議,事情不是發生自己身上,真的如此這類人一秒鐘就會崩潰掉。

這裏的問題在於:爲何一旦知道孩子可能是偷換的,情緒變化如此之大?

這涉及心理理論這個概念,心理理論就是我們推測他人心理狀態能力,或者說理解自己和他人心理活動因果關係的能力。

具體到孩子被換28年這個故事,這個傷心母親的心理理論就是堅信孩子是被偷換的,才導致自己艱辛與痛苦,由此感受到複雜情緒和利益的綜合考慮。

情緒就是震驚後的憤怒、屈辱、欺騙、痛恨,以及現實利益損益,因爲幾乎耗盡了財產資源和情感能量,已經沒有可供迴旋心理空間,這是一個人複雜的困難時刻。

這個時候,就不要相信我們的眼睛,也不要相信我們聽到的語言,這些都是表象,真正起到作用的是這個人的心理理論。

現實生活中還有一類養老導致家庭關係問題,比如就有老人房子給了女兒,與兒子關係破裂,甚至老死不相往來。

這裏面,夾雜了情緒、情感、財產、心理想法等複雜因素,溝通不暢乃至於拒絕理性溝通,導致血緣關係形同陌路。

因此,對於這些極端事件的理解,只能用當事人特殊心理理論解釋,一般常識與想法註定無解。

這也是清官難斷家務事的緣由,因爲不是一般家務事,一般家庭都可以講道理,識大體,也就不會讓官府去給斷案了。


其實,家庭關係緊張還有最常見的一類,是家有青春期孩子的家庭。這時候孩子獨立自主意識增強,不滿父母控制和嘮叨,加之激素分泌多心理能量旺盛,容易火氣大,青春期碰上更年期,如同火上澆油,導致親子關係不良。

這時候家長要牢記,孩子言行背後的負性情緒,是在表達心理需要,是希望尊重自己權利,希望不說就可以猜到個人想法,這是心理發展階段的正常現象。

這時候,孩子特有的心理理論發揮作用,作爲父母有責任示弱處理事情,雖然未必有能力,但畢竟相對孩子要更加主動,底線就是不挑起事端主動閉嘴即可。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