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讀「論語」19.11:待人以寬可出入,律己以嚴不逾閒

「子張篇第十九」11

【原文】

子夏曰:“大德不逾閒,小德出入,可也。”

【譯文】

子夏說:“大節上不越界,小節上有瑕疵,是可以接受的。”

【註釋】

“子夏”,孔門十哲文學科弟子,小孔子44歲。15歲即入孔門,曾隨孔子周遊列國。

“大德、小德”,此處指大節、小節。“德”,操守、品行。

“閒”,柵欄,此處指倫理道德的規範、界限。

“出入”,此處指道德瑕疵。“出”則越界,“入”則合規。

【評析】

本章子夏之言,用以待人接物是可以的,因爲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周公也說“無求備於一人”(18.10),不要對人求全責備。一個人只要大節不虧,便屬可取。但對修己進德來說,卻是不可放任“小德出入”的。因爲“小德”有虧,難免會累及“大德”受損,將無以“明明德”而“止於至善”。

至於何爲“德”之大小,則涉及“私德”與“公義”及其相互關係的價值判斷。就“私德”而言,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乃做人的根本,是爲“大”,其餘細枝末節則爲“小”。而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又可各自分別大小。比如孝有大小之分,義有大小之別,等等。就“公義”而言,則事關大衆爲“大”,而事關小衆爲“小”;就“私德”與“公義”的關係而言,則公義爲“大”,而私德爲“小”。

比如,孔子認爲管仲不“儉”,亦不“知禮”(3.22),可謂“小德出入”。但“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14.16),並且“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於今受其賜。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14.17)。故管仲雖於私德有虧,卻於公義有成。正可謂“大德不逾閒,小德出入可也”。

其實,本章子夏之言雖看似簡單,但要據以操作卻並不容易。因爲對“大德”“小德”進行價值判斷,需要明辨是非善惡,這就要“學而知之”,要有“智”,要“不惑”。否則便容易混淆是非、顛倒大小,從而做出錯誤判斷。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