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读「论语」19.11:待人以宽可出入,律己以严不逾闲

「子张篇第十九」11

【原文】

子夏曰:“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

【译文】

子夏说:“大节上不越界,小节上有瑕疵,是可以接受的。”

【注释】

“子夏”,孔门十哲文学科弟子,小孔子44岁。15岁即入孔门,曾随孔子周游列国。

“大德、小德”,此处指大节、小节。“德”,操守、品行。

“闲”,栅栏,此处指伦理道德的规范、界限。

“出入”,此处指道德瑕疵。“出”则越界,“入”则合规。

【评析】

本章子夏之言,用以待人接物是可以的,因为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周公也说“无求备于一人”(18.10),不要对人求全责备。一个人只要大节不亏,便属可取。但对修己进德来说,却是不可放任“小德出入”的。因为“小德”有亏,难免会累及“大德”受损,将无以“明明德”而“止于至善”。

至于何为“德”之大小,则涉及“私德”与“公义”及其相互关系的价值判断。就“私德”而言,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乃做人的根本,是为“大”,其余细枝末节则为“小”。而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又可各自分别大小。比如孝有大小之分,义有大小之别,等等。就“公义”而言,则事关大众为“大”,而事关小众为“小”;就“私德”与“公义”的关系而言,则公义为“大”,而私德为“小”。

比如,孔子认为管仲不“俭”,亦不“知礼”(3.22),可谓“小德出入”。但“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14.16),并且“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14.17)。故管仲虽于私德有亏,却于公义有成。正可谓“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

其实,本章子夏之言虽看似简单,但要据以操作却并不容易。因为对“大德”“小德”进行价值判断,需要明辨是非善恶,这就要“学而知之”,要有“智”,要“不惑”。否则便容易混淆是非、颠倒大小,从而做出错误判断。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