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實踐||語文課堂的高效和實效

課堂教學效率至少包含以下三個要素,即:教學時間、教學任務量、教學效果。可以從三個方向和三個層面進行定義分析:教師層面,教學效率是指在單位教學時間內,在達到預期教學效果的前提下所完成的教學任務量。

課堂高效的問題,研究及論述頗多。但有個基本的描述,即:以儘可能少的時間、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儘可能好的教學效果。儘可能好的教學效果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來體現:

一是效率的最大化。也就是在單位時間內學生的受益量。主要在課堂容量,課內外學業負擔等。

二是效益的最優化。也就是學生受教育教學影響的積極程度。主要在興趣培養、習慣養成、學習能力、思維能力與品質等諸多方面。

只有效率的最大化或只有效益的最優化的課堂,都不是真正意義上的“高效課堂”。只有二者的和諧統一,“高效課堂”才能形成。

高效課堂源於有效課堂,基於有效課堂,有效課堂的教學效率就有高有低、有正有負。教學的成果是“人的發展”而非工業產品,教學效率的量化或許永遠是一種奢望。提出“教學效率”的概念,不是爲了“計算”,只是爲教學實踐和教學評價提供比較正確的導向,理想的方向。當時間被用到極限時,教學必然從有效走向高效。

獨學(自學)、對學(同質對子合作)、“羣學”(小組學習)
高效課堂注重“三性二意”。“三性”即高效性、生成性、解放性;“二意”即知識的意義、生長的意義。
“雙線”課堂模式。
學的一方:預習——自主——合作——展示——探究——達標;
教的一方是:導學——參與——激勵——測評。
“五環”是按照教學過程對內容進行構建的。即學生預習·教師導學,學生合作·教師參與,學生展示·教師激勵,學生探究,學生達標·教師測評。

。“三主”“學生爲主體,教師爲主導,訓練爲主線”,是導讀教學的指導思想。“三主”這一理論設計在教學過程中外化爲相對應教學結構模式即“四式”,包括自讀式、教讀式、練習式、復讀質。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