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存的本质:未算胜先算败

文/啸谷

“10年来,我天天思考的都是失败,对成功视而不见,也没有什么荣誉感、自豪感,而是危机感。”

这是任正非2001年在《华为的冬天》中的讲话,距今已快20年了。

2019年5月16日,美国对华为进行制裁,断供所有芯片及技术。

5月17日,华为芯片公司海思向全球宣布,启用准备了15年的芯片“备胎”。

所有华人都在为华为的高瞻远瞩喝彩。

《孙子兵法》云:投之亡地而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

华为生存和发展的本质可以用任正非的六个字概括:未算胜先算败,这六个字无论对企业还是个人成长而言,都具有重要意义。

《华为成长之路》一书中总结了华为公司成立以来的22个关键事件,每一个事件背后都能看到“未算胜先算败”的影子。

一、一个人的起点不是最重要的变量,他的内驱力和学习力才是。

1983年,任正非从部队转业进入深圳南油集团下属一家电子公司任副总经理,因缺乏经验,被骗200多万元货款后,他被迫离职。

4年后的1987年,43岁的任正非创办了华为。

企业成立之初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如何活下去,为了生存,任正非决定除了违法的事,什么生意能赚钱就做什么。

于是,华为进入了通信行业。

任正非的起点是对市场经济一窍不通,从商失败的转业基建工程兵;

华为的起点是误打误撞,钻进通信行业大象阵营里的一只小蚂蚁。

但是仅仅过了6年,任正非和华为就依靠自己的内驱力和学习力活了下去。

1992年,华为的销售收入突破1亿元。

这是华为成长的第一个里程碑,正是靠着强烈的危机意识,才驱动了这个企业实现了第一次量变到质变。

这六年中,华为从代理销售走向自主研发,开始实行员工持股计划,并在有“凤”的地方筑“巢”,网罗技术人才。

很多人以为华为的发展战略和持股计划等是早就设计好的,但事实上更多是被动的选择。

二、以国际社会普遍认可的价值观和方式,用全球的资源做全球的生意。

华为在度过了第一阶段的生存危机后,开始了市场快速复制期,著名的《华为基本法》就是在这一阶段诞生的。

野蛮生长曾一度让任正非困惑,企业是在变大,但如何才能变强?

通信行业要么做强,要么做死,没有第三种选择。

于是,华为开始推行狼性文化,开始进军海外市场。

危机意识下,华为一开始扩张就有着大格局:用“全球”代替“国际”,把“中国”放在“全球”,避免了和“国际”的对立。

1999年,华为的营收达到120亿元。

胜败在一开始就已注定,正是预想到了国际竞争可能导致的失败,才有了用全球资源做全球生意的布局。

格局决定成败。

三、从“王在法上”走向“王在法下”。

欲望是一把双刃剑,运用得当可以激发内驱力,运用失当会造成自我的迷失和毁灭。

华为经过了市场复制期以后已经超越了大多数企业,人治体系使企业做强,但却不能使之做久。

仍然是为了更好的生存,华为开始了管理规范化之路。

规范就要变革,变革就要对利益和权利进行重新分配,而这个过程的核心就是创始人对欲望的正确处理。

华为开始了引入IBM等全球顶级咨询机构的历程,也确立了“先僵化、后优化、再固化”的模式。

2001-2003年,华为的冬天来临。任正非母亲遭遇车祸逝世,华为营收下滑,面临思科的巨额诉讼赔偿,以及任正非的抑郁症和癌症手术。

华为险些以100亿美元的价格卖给摩托罗拉公司。

危机时刻顺应自然。

华为通过管理变革、建立知识产权体系等一些列动作度过了危机。

芯片公司海思正是成立于2004年。

2011年,华为营收达到2039亿元,实现了不依赖“能人”、“英雄”的“王在法下”体系,为做久打下了基础。

四、用规则的确定性来对付结果的不确定性。

成都武侯祠有一副名联:

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

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和华为的“方向要大致正确,组织要充满活力”有异曲同工之妙。

华为已站在了行业的顶端,但如何保持长久的生存,是任正非时刻在考虑的。

为了保持企业的活力,华为构建了生态圈和生态文化,帮助上下游企业甚至竞争对手成功,实现共赢。

并在内部先后启动轮值CEO制和轮值董事长制。

2019年至今,华为因受美国打压,遭遇了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但我们惊喜地发现,十九万华为人早已做好了准备。

“危机”是一个很奇妙的词,“危”中本就包含着“机”。

纵观华为三十余年的发展史,华为的“危”从来都没有断过,她之所以能转危为安,实现跨域式发展,其根源正是在于“未算胜先算败”这几个字。

企业如此,人生亦是如此。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