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主動、磨蹭或叛逆,最有效、根本的辦法其實只有一個

​有一天,我在一塊相對空曠的地方,發現一棵樹,貌似有點蔫,它枝幹枯瘦,葉黃果稀,沒有什麼生機,但不遠處(隔它有一定距離)其他的樹卻都挺正常,這時你的第一反應是什麼?

會不會是想:這棵樹是不是生什麼病了!是有可能,但也很有可能只是因爲,它生長的土地缺乏營養。

如果,你碰到一個孩子,你發現他呈現出做事不主動,拖拉磨蹭,易退縮,叛逆,不與人溝通等行爲狀態,你的反應又是什麼(尤其是這種行爲程度比較深的時候)?會不會也疑慮:他怕是一個心理有病的人吧!

其實,那些也只是行爲表象,根源往往也是因爲缺營養,只不過缺的是“心理營養”(如果把“營養不良”當作是病的話,那也沒錯),從而導致內動力不足而體現出來。

那怎麼辦?缺營養,那就補唄。

樹的生長需要陽光、空氣、水、礦物質等營養,如有缺失或不夠,我們就可以從樹幹、樹枝、樹葉和果實上看出“異樣”。

“人心”也需要幾大心理營養,一旦缺失或不夠,其行爲、狀態、情緒等方面就會表現出一定的偏差或者是不正常

人需要的心理營養,就是上次講的核心情感需求,安全感,價值感,歸屬感和成就感,這些是我們跟孩子溝通互動中,所要傳遞給孩子的最本質的東西(具體請參考“一切的溝通,要傳遞給孩子的究竟是什麼?”)。

怎麼補呢,是一次性還是一點一滴地來?

一棵樹缺營養,我們不可能在某一天給樹充足的營養後,就在第二天看到樹枝樹幹壯大了,葉茂果繁了,它需要時間,持續不斷,一點一滴的成長。如果非得加快速度,那很有可能出現“拔苗助長”的情況,因爲不符合自然規律。

人同樣如此,當一個孩子出現行爲狀態偏差或異常,不要企圖兩三天就把孩子弄好,“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冰化三尺非一日之暖”,要知道,孩子長成今天這樣,是花了幾年甚至十幾年時間,難道你想通過兩三天,就把這一切“糾正”過來?

當然,如果方法正確,調整時間會越短。只不過,我們需要知道,人的任何一種行爲習慣的改變都需要時間,需要父母有耐心,因爲根本的改變,從來都不只是行爲的變化,更是背後情緒的調整,信念的轉變,以及情感需求的滿足

一個孩子沒有內動力,就如同大樹沒有生機,最好的、最根本有效的辦法其實只有一個,就是日常生活中,每天給孩子補心理營養

美國教育家杜威說過一句在教育界很重要的話:“教育即生長”,我在想,他是不是因爲也觀察到“種樹 ”和“養人”的共通性,才發出這樣感慨呢,哈!


/ END / 

文 | 一點修煉 | 原創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