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如何看待衝突

副標題:一個非獨生子女對沖突的看法和體驗

我對於衝突的觀點,很大程度上受到了這本書的影響:《極簡父母法則》,裏面提到多子女家庭的孩子,可以更好的應對沖突。

法則59 認識到兄弟姐妹間的爭執是正常的

    但是,作爲父母,要讓孩子學會如何爭執,這一點很重要。爲什麼?因爲只有讓孩子知道應該如何恰當地與別人爭吵,他們才能學會如何不和別人發生爭吵。

    沒有兄弟姐妹的孩子(也許你自己就是)長大後更難解決好人際衝突。他們必須要竭力剋制自己的情緒才能維持好人際關係,否則就顯得太具侵略性,或容易走另一個極端——不夠果斷。我所見過的那些“天生”的社交高手,也都是從小和自己的兄弟姐妹一起長大的。 

    我知道,孩子們(甚至很多成人)其實都不太擅長使用一些小技巧來維持人際關係。那麼要學會這些技巧唯一的方法就是和別人起爭執。因爲爭執能夠讓孩子知道,什麼做法能讓別人願意與他/她配合,什麼做法卻不能。 

    下次孩子再發生爭執時(應該不至於讓你等太久),你應該感到高興。如果你做不到這一點,至少不要覺得自己應該出面平息爭吵,否則你就剝奪了孩子們學習必需的生活技能的機會。

我對這一點深有感觸。

因爲我不是獨生子女,在我的成長過程中,我很清楚的記得有一次我和我弟弟發生嚴重的衝突,事後我們和好的經過。有一次,我們吵了架,我把門關上了,他把我房間門口掛着的小風箏扯下來弄壞了,我被氣哭了,他把壞掉的風箏拿回來給我,我感受到他的愧疚和沒有說出口的示好。當時他是個小學生,我是個高中生,事情已經過去20多年了,我還能夠清楚回想起當時的畫面和感受。

成長在一個多子女家庭中,意味着每天都會發生各種各樣的衝突,我們爲各種事情發生爭吵:遙控器,食物,電腦……但這些爭吵就跟小老虎小獅子們之間的相互打鬧,並不會危及生命,在打鬧的過程中小獅子們學習如何狩獵,打架。在安全的場域裏,我們練習如何爭吵,然後和好。

如果你跟一個好朋友發生爭吵,你們的友情可能會戛然而止。這也是我們很害怕跟家人以外的人發生衝突的原因。雖然我跟家人有着豐富的衝突經驗,在面對外人的時候也並不總是那麼自信,因爲是不同的場域,不同的關係,衝突的原因也不一樣。當我面對跟外人的衝突的時候,依然也會有應激性反應,也會有兩股戰戰、幾欲先走的反應。不過總體來說,我對自己應對沖突的能力,評價是更高的,也更有自信。

以下都是比較容易產生心理優勢,不害怕衝突的情形:

有(衝突)經驗 vs 沒經驗(想象電影《功夫》裏的包租婆跟普通人之間的PK)

年長 vs 年幼

社會地位高 vs 社會地位低


我們日常會遇到哪些衝突情形呢?

衝突、爭吵、分歧、對峙、反對、嘲諷、攻擊、冷戰……

當看到這些詞彙的時候,你會有什麼樣的感受?


大部分時候,我們在互聯網(特指微信羣)上進行的溝通,應該是在「分歧」這個範疇。要進行一場友好、深入的探討,需要幾個前提條件:

1. 一個安全的場域:友好、開放,鼓勵有深度的公開探討,

2. 雙方都要避免高應激性的反應。(可能A覺得只是探討,B已經出現了比較大的情緒反應)

3. 雙方都有意願、有資源(特別是時間資源)把這個話題進一步深入。

4. 共同的目標:當我們探討這個問題,我們想要的是什麼呢?


容易產生誤解的情況:

1. 談話一方沒有足夠的時間,匆匆拋出觀點以後就離開了。微信羣中很多聊天都是見縫插針型的碎片式溝通,會產生很多誤解一點也不奇怪。

2. 不能夠自如的表達好奇、不同意,比如語氣控制、表情包的不當使用。

3. 因爲對方的表達產生了強烈的情緒反應,進入了「戰或逃」:我感覺被冒犯 / 我不想跟你聊了。

4. 因爲是在羣聊中,想到有很多人會看到,產生了更加強烈的情緒反應。(有時候,轉私聊其實是一個更加有效的建立連接的方法~)

還有一種常見的情況:轉念一想,就會發現很多溝通其實沒有必要,就不想跟對方聊那麼多了:我保留自己的觀點,但不想繼續討論了。

但秉承着有始有終的原則,建議跟對方清楚表明結束的意願:這個話題我很想繼續深聊,但因爲xxx 的原因暫時不能繼續聊了,希望以後我們有機會再深入討論。

在學習教練之前,我覺得批評的出發點是愛,

學習了教練以後,我學會了如何不去評判,不把禮物強行塞給對方~

不評判自己,不評判別人,也不輕易接受別人的評判~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