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解《金刚经》第三品:大乘正宗分(上)

经文: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盘而灭度之。

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上一篇讲到须菩提问佛,发心修行的善男信女,在发无上正等正觉的菩提心时,怎么样才能安住自己的心念,怎么样才能降伏自己的妄念?

佛回答说:“就是这样安住,就是这样降伏。”

须菩提听了之后还是不懂,于是,佛只好进一步的来讲解,“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

“摩诃萨”就“大”的意思,“菩萨摩诃萨”就是大菩萨,佛说,一切的大菩萨在修行当中,应该按照这样的方法去降伏妄念。

什么方法呢?

佛说,“所以一切众生之类”……在这里先解释一下什么是“众生”?

“众生”就是指与大众一起共生在世间,一切有灵性或者有感觉的生命。那么众生一共有多少种类呢?佛把众生分为九种。

第一类是“卵生”,什么是卵生?就是孵卵所生的小鸡小鸭或者麻雀、鸽子这一类。

第二类是“胎生”,什么是胎生?就是母胎所生的人或者其他的哺乳类动物,像马、牛、羊这一类。

第三类是“湿生”,什么是湿生?就是在水中或者潮湿的地方所生的,比如飞蛾、蚊子、小虫子这一类。

第四类是“化生”,什么是化生?就是不需要父母外缘,凭生存意欲与业力而产生出来的,比如诸天众神、地狱众生这一类。

接下来就是“有色”“无色”“有想”“无想”和“非有想非无想”这五类。

佛家把欲界、色界和无色界称之为“三界”。把天、阿修罗、人、畜生、饿鬼、地狱称之为“六道”,其中天、阿修罗、人为三善道,地狱、饿鬼、畜生为三恶道。

什么是欲界呢?欲界就是没有摆脱世俗的七情六欲的众生所处境界,也是“六道”的总称,上自六欲天,中至人界的四大部洲,下至八大地狱等,都属于欲界的范围。

什么是色界?色界就是已经没有食欲(生存)、男女色欲(繁殖),但是还保留了形、相和物质的世界,就是还未脱离质碍之身。

什么是无色界?无色就是没有质碍,即指超越了物质世界的束缚,所得到的自由状态。无色界没有物质现象,只剩下受、想、行、识四种生命特性和心智意识。

那么这里佛说的“有色”就是包括了欲界、六道和色界的众生,“无色”就是无色界的众生。

如果人是一个小宇宙,下半身就是欲界,所有的快乐是由精而生,男欢女爱;身体中间的部分就是色界,内脏器官都在中部;而大脑部分就是无色界,主宰我们的心智意识。

那什么是“有想”“无想”和“非有想非无想”呢?在佛家三界图中,欲界有六欲天,色界有四禅(十八)天,无色界有四空天。

而“无想”就是在色界的“四禅天”中“无想天”的一切众生,“非有想非无想”就是在无色界的“四空天”中“非想非非想处天”的一切众生,其他的三界六道的一切众生都属于“有想”。

“我皆令入无余涅盘而灭度之”。这里提到一个概念:无余涅槃。什么是无余涅槃呢?

释迦牟尼悟道后就涅槃了,但是,为了不让法门就此消失,于是就暂时保留了肉身,继续普度众生,这个就是有余涅槃。

而等到佛主80岁圆寂的时候,身体已经不在了,抛弃了五蕴色身而彻底涅槃,这个就是无余涅槃。

有余涅盘,境界比较小,也就是通常说的小乘佛教,烦恼断了,但是还有要受轮回之苦。无余涅槃,真正达到了涅盘寂静的状态,是最后的境界,也就是最高境界了。

大菩萨们发了一个什么心?要让六道的一切众生最后都要入无余涅槃的心,用慈悲去救度他们,使他们业障消除,脱离生死轮回,永远达到清净解脱之境界。

学佛就要有这样大的愿力,度尽一切众生,使他们解脱痛苦和烦恼,什么是度尽一切众生?就是好人要度,坏人要度,皇帝要度,乞丐要度,亲人要度,仇人同样也要度。

佛视一切众生都是平等的,大乘佛法就是要度一切众生入无余涅槃,今生没有缘,来生接着度,生生世世。难怪地藏菩萨说:“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不空,誓不成佛”!

接下来的经文: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这一段又该如何解释呢?

请关注下一篇!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