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六)|人与动物

“实际上说人和人的差距就等于在说:人和对于理性缺乏关注的动物的差距。

因为一个理性的人和另一个理性的人二者在我看来几乎是没有差距的。但是,一个理性的人,和对理性缺乏关注的动物是有差距的

所以说能否时刻保持作为一个理性的人的自觉就是人和人之间的最大差距了”----李宗奇

道理是这样的。这种作为一个理性的人类的自觉,会随着外界的环境,与自身情绪的起伏、变化而逐渐呈现出‘衰退’的迹象。这种‘衰退’如果表现、流露在语言和行动上......

这就是:情绪化的体现了。那是野蛮和毫无秩序的动物的行径了

道理是这样的。譲人不至于变为动物的除了自身所原本具备和后天循得的理性’之外譲人不至于为:动物的最重要的原因是因为他人

他人使我们不至于变为动物而他人也能使我们变为真正的‘动物’。

道理是这样的。所以《礼记·中庸》说:“君子慎其独也。”(出自《礼记·中庸》)因为,在你远离他人的时候......

人在独处中才见真正的品格

道理是这样的。人类大多属于“社会化”的动物。社会化,与‘丛林化’、‘草原化’以及‘深山化’(所谓的“深山化”)......的最大之区别......

就在于:社会有‘文明’,有理性。

丛林草原以及深山里的动物们则很难很难有‘文明理性

那是很难的。所以说,区别人类社会文明,或者野蛮的标准,实际上,就是区分人与对理性缺乏关注的动物的标准。

道理是一样的动物世界如果出现了‘文明出现了‘理性那该物种就是“人类”。 

同理,人类世界人类社会如果出现了过分的情绪化与不守规则......不守规矩那这类人这个社会就是:动物就是:丛林草原以及深山......

这(既:过分的情绪化,与不守规则不守规矩......是在丛林深山以及草原上生活的动物们不能称为“人类”的最主要原因......

想咬谁就咬谁想对谁吠就对谁吠所以你不能称一只狗:人。

人类建立:社会,是因为:人,要和其他人在一起......人要和其他人在一起......所以人才建立了:社会。

道理是这样的。因为大部分人要和其他人在一起所以这才导致了

会变的:更好,以及说是:更像‘人’。因为大部分人,要和其他人在一起,所以说,这才导致了:人会变的更‘坏’以及说是更不像‘人’了。

而,人,如果不需要跟其他人在一起或者没跟其他人在一起的话......

其实“”、都跟他关。

道理是这样的。而,以我个人的角度,从我个人的立场上而言......

人能变的更好,更文明,更善良,更光明,而非变成“动物”......最大的其实也是最根本的最终极的原因是因为:你见到了‘其他人’,且,你生在了有‘文明’的地方

这(既:你生在了有‘文明’的地方......并见到了‘其他人’......)是你变的‘更好’、更‘善’的最本质、同时也是最终极的原因了。

因为你生在了‘类社会’里。道理是这样的。

你生活在‘类社会’里能接触到人类的‘文明’......故此,你能够通过从和‘其他人’相处接触以及生活学习的过程中领悟到自己首先是一个“人”(既:人类)。

并且,还能够从与‘他人’相处、学习、沟通,和生活的过程当中,观察、和意识到自己身上存有的‘问题’,不足、或突兀......

并能通过某种方式,、或观察独立思考......等方式‘改变’自身现有的、以及现存的问题、不足,或突兀......使自身的思想、性格,以及思考方式、思维模式......等等变的更加工整与方正(既:我个人的角度与立场是‘变’的更加工整、与方正的‘意识形态’)

这样的人,就叫好‘’的人了学习能力能够突破自己从而凌驾于目前已知的一切之动物之上的最本质原因了

因为人,有:学习、和改善自己认知的能力

道理是这样的《论语·雍也6.3》记载:“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出自《论语·雍也6.3》)。

这(既:《论语·雍也6.3》)是《论语》这部书中:比较重要的一节。

因为,他(既:《论语·雍也6.3》)直阐明了:儒门、儒家思想里对于‘以及好‘’的定义。儒门、孔子儒家这一‘学派’的主要‘功课’......

实际就是培养弟子们的学习、与独立认知的能力,是孔子孔门当中的叫‘最重要的一件事’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出自《论语·为政2.15》)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出自《论语·述而7.8》)

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出自《论语·为政2.9》)

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出自《论语·公冶长5.9》)可见,孔子是相当重视学思结合且相当重视培养其弟子们的‘学习能力、与独立认知能力的

道理是这样的。但,‘学’、‘认’到什么水平算‘算及格......

这就是《论语·雍也6.3》所强调的了。既:“不迁怒不贰过”(“不迁怒,不贰过”,出自于《论语·雍也6.3》),六字而已。道理是这样的。

“不迁怒”,就是无论遇到‘何种境况’、何种境地,何种骚扰,与污蔑......等等。

无论遇到何种何样的情况都能时刻保持作为一个‘’的‘自觉礼(既:理)相待犯而不校(出自《论语·泰伯8.5》)。

这就叫“不迁怒”(“不迁怒”,出自《论语·雍也6.3》)“不迁怒”出自《论语·雍也6.3》的“犯而不校”“犯而不校”出自于《论语·泰伯8.5》也是人类认知到‘理性’以后的将‘意识’停留在‘理性’之上后的:最终阶段了。

‘爱’。内心充满‘爱’的人会时刻保持一个身为‘’的自觉从而不会情绪化的“迁怒”于他人......

道理是这样的。而,“不贰过”(“不贰过”,出自《论语·雍也6.3》是因为你在‘类社会’中学习观察以及独立认知之后......改变’了你自身原有的问题不足或者突兀......从而‘更新’了自己的想法见解与思想认识之后所导致的了

1.

造就了“不贰过”出自同上的‘现象’二者不迁怒不贰过出自《论语·雍也6.3》都是通过与认知相结合......而造成的了。道理是这样的。

‘知’,就是:理性。所谓‘认知’,就是在:循找‘理性’的路上......深化‘认知’,就为:深化对于‘理性’的理解......

2.

认知理性,‘法’是:天赋+爱好(的结合)。天赋,是你诚实面对自己之后的你的‘兴趣’发展到最大化以后的代名词

爱好,是你为你的天赋,所选择的‘工具’(既:知识)与:方向。你爱用什么工具你最后就会‘变’成什么“工具”的样子

3.

这(既:你最终‘变’成的你‘爱’用的‘工具’的样子......)就是:致‘知’(既:致‘理性’)了。

道理是这样的。而,对‘(既:理性)的关注程度与是否‘致知’,就是与动物之间最本质的差距了

道理是这样的----作者:李宗奇 庚子年 九月初九 于自家作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