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感悟系列——你是一個怎樣的挖井人?

  從幾年前就開始想着把自己的生活中一些重要的事情記錄下來。爲了逼迫自己努力去寫,努力去讀,於是就給自己開了簡書和微信公衆號。

  簡書上面有日更挑戰,我開啓日更挑戰的那天,心中滿懷信心,覺着自己的挑戰不費吹灰之力。可是沒過多久,我第1次的日更挑戰就結束了。第1次我堅持不到10天,日更挑戰就停了。當我再一次有勇氣回到簡書上的時候,已經過了一年多。當時我看到朋友圈裏有人在簡書上堅持了一年,然後她的文筆變得非常流利,我就心生羨慕,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於是我又重新回到簡書,重新開始書寫,記錄自己生活的點滴。

  爲了向朋友看齊,我又一次參加了日更挑戰,第二次日更挑戰我參加不到100天,中間停了一次,用了一次復活卡,但最後簡書日更挑戰還是失敗。要是放在以前,我一定對自己大失所望,認爲自己不是寫東西的料,於是就理所當然的放棄了。但是,我覺得既然開始堅持做一件事,就不能因爲外界的評價,比如說日更挑戰就是外部評價,只是說明這次活動你失敗了,其他的東西還在繼續,比如自己對寫作的熱愛,傾述反思的需求,這些沒有因爲日更挑戰失敗而消失。基於此 ,我仍然在日更挑戰失敗後堅持更文。

  爲了堅持更文,要把自己生活中的點滴寫下來,我就要仔細體察我的生活有什麼驚喜的變化或值得記錄的地方。有時候因爲簡書平臺無法發文或停止更文,我會非常着急,但是我不會因平臺故障而放棄更文,我會在草稿箱把當天要寫的東西保留在那裏,等平臺恢復正常再發出去。

  基於簡書的堅持,我在簡書上已經書寫了上百篇自己的生活記錄,超過了20萬字,於是我就在想能不能把這些東西進行提煉,提煉好了之後寫在我的微信公衆號上。

  於是就有了我從個人簡書上篩選質量比較高的內容進行編輯完善,最後在自己的微信公衆號上編輯發表。

  微信公衆號跟簡書的不同在於微信公衆號,如果你默默的寫了一些非常小衆東西的話,那麼平臺的數據是非常差的,當平臺數據非常差的時候,其實最大的原因還在於更文的質量問題和排版問題。

  當我看自己微信公衆號文章跟別的公衆號對比,就會有深深的失落感。當失落感來襲的時候,我都在想這是我擅長的領域嗎?我寫的東西對別人有價值嗎?是不是我不適合在這方面發展,我需要轉移到其他地方去。這種心態像極了漫畫中所畫的,當一個人挖一口井的時候,他挖呀挖呀,發現這個井裏沒水就放棄了,再挖一口井,當挖了很久,堅持了很久,還是發現沒有水,最後又換了一口;當他在這個地方挖了很多口井,還是沒有水,他在想我是不是應該轉移到其他地方去才能挖到我的水。

  還有就是當你每天持續更文的時候,你神經大條的時候可能覺得這只是你記錄生活分享感動的一種方式。但是當你比較敏感細膩的時候,你就會在想,我每天辛辛苦苦放棄了很多休閒娛樂的時間堅持更文,結果沒有人看,沒有人點贊,沒有人分享。還不如放棄了,去做一點讓自己輕鬆愉快的事情。

  就拿我每天堅持書寫我自己的數學課堂教學情況一樣,在大多數情況下,我就會認爲我自己記錄,我自己教學的點點滴滴可以有助於我自己反思,怎樣才能讓我的課堂變得更好。但是在我多愁善感的時候就會想,我做這件事是不是被很多人所鄙夷,覺得這個老師閉門造車想了很多別人根本不會去想的問題。也會想自己作爲一個數學小白教師,會被會不會被很多有經驗的數學家和數學教師諷刺,挖苦和批評。

  我該如何勸慰自己堅持書寫自己的東西呢?其實每個人書寫的東西是站在自己立場上去看待一種事物的視角,不一定對別人有具體的啓發,但是這種做法可能讓別人看到另一種看待事物的角度。即使我描述的正在做的事情,有些是不好的,會受到別人的批評,那麼別人的批評也許就是我進步的方向。

  其實我相信每一個挖坑的人都有一個這樣的弱點——不安心於做自己。當我們挖坑的時候,我們不專注於自己擁有什麼,能支配什麼,能做到什麼程度,而可能會關心別人是否挖到了水?我們之所以會那麼關心別人是否挖到了水的結果,其實我們是忘了自己的初心,我們忘了自己爲什麼當初堅持挖坑?——對水的無限渴望。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