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资治通鉴》[759]|曹髦死前留下这句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资治通鉴白话文】

甘露四年(公元259年)

春,正月,黄龙两次出现于宁陵的井中。在此之前,顿丘、冠军、阳夏地方的井中多次有龙出现,魏国群臣认为这是吉祥的象征,魏帝曹髦说:“龙代表了君主之德。它上不在天,下不在田,而多次屈居圩井中,这不是好的兆头。”于是作《潜龙诗》以自我讽喻,司马昭看后十分不满。

【点评】

就目前学术研究,曹髦在诗歌方面仅有残诗两首传世,其中并无《潜龙诗》,目前所见的《潜龙诗》的文字出自《三国演义》第一百十四回《曹髦驱车死南阙 姜维弃粮胜魏兵》,全诗如下:

伤哉龙受困,不能越深渊。上不飞天汉,下不见于田。

蟠居于井底,鳅鳝舞其前。藏牙伏爪甲,嗟我亦同然!

该诗大意是:我是一条龙,本应在天或下田,现在却身困井中,受到泥鳅和黄鳝欺负。这首诗应该是后人所仿写,但的确符合当时曹髦对司马家族专权的不满的心情。曹髦在位六年,到260年的时候,已经20岁了,他见皇权逐渐被司马氏操控,气愤至极。

景元元年(公元260年)

夏,四月,皇帝下诏,有关官员一切遵照以前的命令,再次晋升大将军司马昭为相国,封为晋公,加赐九锡。

魏帝曹髦见自己的权力威势日渐削弱,感到不胜忿恨。五月七日,召侍中王沈、尚书王经、散骑常侍王业,对他们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我不能坐受废辱,今天就与你们一起出宫讨伐他!”

王经说:“古时鲁昭公不能忍受季氏当权,讨伐失败而出走,丢掉了国家,被天下人所耻笑。如今权柄掌握在司马氏之手已经很久了,朝廷内以及四方之臣都为他效命而不顾逆顺之理,也不是一天了。而且宫中宿卫空缺,兵力十分弱小,陛下凭借什么去讨伐他呢?一旦如此,不是想要除去疾病却反而使病包厉害了吗?将有不测之祸,请陛下重新考虑!”

曹髦这时就从怀中拿出黄绢绍书,扔在地上说:“我已经决定了!就算是死,又有什么可怕的!更何况不一定死呢!”说完就进内宫禀告太后。

王沈、王业跑出去告诉司马昭,想叫王经与他们一起去,但王经不去。曹髦随即拔剑登车,率领殿中宿卫和奴仆们呼喊着出了宫。司马昭的弟弟屯骑校尉司马伷在东止车门遇到曹髦,魏帝曹髦左右之人怒声呵斥他们,司马伷的兵士被吓得逃走了。

中护军贾充从外而入,迎面与曹髦战于南面宫阙之下,曹髦亲自用剑拼杀。众人想要退却,骑督成倅之弟太子舍人成济问贾充说:“事情紧急了,你说怎么办?”贾充说:“司马公养你们这些人,正是为了今日。今日之事,没什么可问的!”于是成济立即抽出长戈上前刺杀曹髦,把他杀死于车下(时年二十岁)。


司马昭听到消息,大惊,自己跪倒在地上。太傅司马孚奔跑过去,把曹髦抱到自己腿上,哭得十分悲哀,说:“陛下被杀,是我的罪过啊!”

司马昭进宫,召群臣会议。尚书左仆射陈泰不来,司马昭让陈泰之舅尚书荀𫖮(荀𫖮,是荀彧之子)去叫他,陈泰说:世人都拿我和舅舅相比,从今天的事来看,我舅舅就不如我了。”但子弟们里里外外都逼着陈泰去,这才不得已而入宫。他见到司马昭,悲恸欲绝,司马昭也对着他流泪,说:“(陈泰,字玄伯),你看我该怎么办?”陈泰说:“只有杀掉贾充,才能稍稍谢罪于天下。”司马昭考虑了很久才说:“你再想想其他办法。”陈泰说:“我说的只能是这些,不知其他。”司马昭就不再说话了。

太后下令,列举高贵乡公的罪状,把他废为庶人,以平民的丧礼安葬。拘捕了王经及其家属交付廷尉处置。王经向他母亲谢罪,他母亲脸色不变,笑着回答说:“人谁能不死,只恐怕死的不得其所。如此全家为天子而死,何恨之有!”到被诛杀的那天,故吏向雄为之痛哭,悲哀之情,感动了整个街市之人。而王沈因通风报信之功,封安平侯。

五月八日,太傅司马孚等人向朝廷进言,请求以亲王之礼葬高贵乡公,太后批准。

派中护军司马炎迎燕王曹宇之子、常道乡公曹璜于邺城,作为魏明帝的嗣子。司马炎,是司马昭的儿子。

五月二十一日,群公(三公加上太傅、大将军)上奏太后,从今天起,太后所颁发的命令,都称为“诏制”。五月二十一日,司马昭上书,坚决辞让相国、晋公、九锡,太后批准。五月二十六日,司马昭上书:“成济兄弟大逆不道,灭族。”



【点评】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这句话在历史上名气很大,因为给野心家贴了个标签。

司马昭逼着曹髦任命他为相国,封晋公,加赐九锡。下一步就是要给皇帝“换户口本”了。在这种情况下,曹髦只有两种选择:要么逆来顺受,被迫禅让,像当初汉献帝一样,以屈服换人身平安;要么,就要拼死奋力一搏,但胜利机会微乎其微。曹髦选择的是后者。

有人评论说,曹髦的出击是轻率的,他才二十岁,血气方刚,思虑当然不能周密,所以白白送死了。

其实,曹髦是很有政治头脑的。他继位不到半年,司马师死于许昌,司马昭去接班,曹髦迅速下令让司马昭镇守许昌,命尚书傅嘏带六军回京城,也就是要把司马昭排除在权力中心之外。接到皇帝的诏令,如果司马昭迟疑一下,晚回来两天,曹髦就可以任命别的德高望重人掌权,其中最厉害一招就是让司马家的前辈司马孚上位,那么司马家族必将陷入内乱之中。司马昭果断回京,破了曹髦之计。

曹髦在朝政和军事上没有话语权,他便搞学术研讨会,这是在做舆论工作,实际上是想尽千方百计扩大他的政治影响力。 

然而,与司马家比照,他是力量实在太渺小了。面对司马昭的咄咄逼人,篡位已经进入倒计时,曹髦还是发出自己最后的怒吼,“是可忍,孰不可忍!朕意已决,虽死何惧?”他不知道与司马昭对抗的下场吗?他当然知道。但他还是不惜以生命为代价,与残酷的命运抗争。

曹髦的行为逻辑,根本不再是奔着找司马昭拼命去的,他唯一目的,就是把影响搞到最大,让局面彻底不可收拾!你司马昭若是敢公开杀我,那就会遗臭万年。甚至可以认为,曹髦自始至终都是奔着求死去的!只要他死了,曹家的天下某种意义上甚至会转危为安!你司马昭本人这辈子肯定是篡国不成了,至于后代如何,那就看造化了。

当然,曹髦也抱着成功的一丝希望,所以他出发时说:“何况不一定死!”因为,他毕竟 拥有名正言顺的“皇帝”头衔,万一会吓阻对方,或者感召出一些义士呢。不管怎样,曹髦当时的行动绝不是幼稚和草率的,而是当下不得不做出的选择。他的行为是值得让人敬佩的,自古帝王家又有几人能如曹髦者。

在这个事件中,最悲催的人物是成济。他是两面不讨好,还搭上全族人的生命。成济以为,他为主子杀了皇帝,是大功一件,可以论功行赏的。

对于司马昭来说,成济是在帮倒忙。  他杀了皇帝,给司马昭制造了一个政治难题,既然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那么诛杀皇帝的罪名,司马昭是脱离不了干系的。实际后果也是,不但无法马上篡位,而且把已经得到的,还得吐出去。“司马昭上书,坚决辞让相国、晋公、九锡,太后批准。”

司马昭会恨死成济的,因为杀皇帝,根本毫无必要。曹髦怎么能攻得进司马昭府里?只要众人把皇帝制服,以太后名义,随意可以编排罪名,就可以把曹髦废了。甚至可以宣布他疯了,得关进疯人院。

据《三国志》记载:在逮捕成济的时候,成济爬到高处,对司马昭、贾充大骂,指证是受他们指使杀皇帝的。逮捕他的官军冲不上去,最后在楼下射箭,才把成济射死。成济本来想贪图富贵,却落得个家破人亡,骂名千载!

皇帝死了,太后下诏宣布其罪状。诏书内容很有意思:说曹髦品性不好,因为教育他,便对自己怀恨在心。用弓箭遥射我居住的宫殿,箭头就落在了我的脚下;后来又想用毒药把我毒死,可是事情败露了,他就直接要带人杀我和大将军,幸亏王沈等及时报告,我们才幸免于难云云。估计这个诏书,是司马昭拟好,以太后的名义发布的。

杀皇帝的主使者贾充为什么没有事呢?陈泰说的话,应是当时天下人最底线的公论了。可是司马昭还是保护了贾充,因为他知道,杀了贾充,以后谁还为你司马昭卖命呢?有了成济这只替罪羊足矣。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