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似寶玉的張岱,晚年在湖心亭看的是雪,還是一個時代的覆滅?

張岱何許人也?明末清初的史學家,文學家?年代身份都有了,看似全面。寥寥十一字,高度概括了他的成就,但是背後的一生卻被輕描淡寫的帶過。而他的一生我們主要可以從《陶庵夢憶》《湖心亭看雪》以及他的《自爲墓誌銘》中窺見一些。

(圖爲張岱畫像)

“明末清初”四個字意味着朝代的更迭,註定着生活在這個時代的人物必然會經歷很多的掙扎。兩種可能性,隨着舊朝代一起湮沒、努力融入新朝代。但是張岱哪一種都沒有選,他用餘生給自己書寫了第三種可能。

(明末清初版圖)

網上有一種說法:“早年的張岱像是賈寶玉。”下面讓我們一起來回顧張岱的一生,看看這種說法是否可以立得住腳。

(圖爲賈寶玉)

其一。從家境上而言,張岱出身於一個書香世家,名門貴族--這點與賈府的背景極爲相似。

(賈府格局簡圖)

其次說到興趣愛好上,張岱曾在《自爲墓誌銘》中描寫過:“好鮮衣,好美食,好駿馬,好華燈,好煙火,好梨園,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鳥,兼以茶淫橘虐。”這點又與寶玉不謀而合。

(《自爲墓誌銘》張岱 節選片段)

說起張岱,他也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喫貨。爲了喝奶酪親自去豢養一隻牛、自制的飲品“蘭雪茶”……而寶玉也不甘心讓出“喫貨”的稱號,及時在被老爹暴打之後也心心念念着蓮葉羹。生活都那麼苦了,總要用一樣東西去療愈自己。顯然這二位在喫這條路上也達成了共識。

(蓮葉羹)

再有就是,《紅樓夢》中無時無刻不在透露着寶玉厭惡仕途經濟,而張岱也不例外。在清朝時科舉考試是衆多人實現仕途夢想的路途。張岱自認爲別人考不上是因爲才華,而他只是沒有寫出符合八股文文章的格式。落榜後的張岱撰寫《跋張子省試牘三則》,虛擬“張子省”這個名字來諷刺考官。失意之後便是一生不仕,縱情山水。與寶玉最後的出家又是何其相似。

(古時放榜情景)

但我們追本溯源,張岱對於八股文的厭惡究竟是從何而來,就必須要聯繫到明末年間的整個社會風氣和思想問題。宋明理學的集大成者:朱熹所一直以來提倡的都是“存天理,滅人慾”。整個程朱理學看似爲社會的穩定提供了堅實的基礎,但是長期以來的思想禁錮極大地違背了人倫道德,迫害了許多的先進的知識分子,也阻擋了歷史前進的腳步。而受到迫害的知識分子裏就有張岱的父親和他自己。這更加堅定了張岱反對程朱理學和八股取士的想法。

(宋明理學集大成者)

1644年,隨着李自成的入關,朱由檢自殺。存在了276年的大明王朝緩慢退下了歷史舞臺。滿族的鐵騎踏入中原,王朝成了滿人的天下。而這些舊朝代的人該何去何從?此時的張岱彷彿已經看透了餘生,在將近知天命的年紀,他悲壯的寫下了《自爲墓誌銘》。照理來說,墓誌銘多爲親友所著,極少有自己親自動筆寫的。隨着明亡,張岱已然明白自己也走到了窮途末路。國破家亡,懷舊傷感之下,爲自己撰寫了墓誌銘。他把自己的前半生細細撫摸,慢慢品味一番,再回首,已然是恍如隔世。

(圖爲朱由檢)

親朋好友先後撒手人寰。堂弟張培,好友祁彪佳,“文學知己”周懋明,結髮好友周懋榖。徒留張岱一個人在人海漂浮。一篇篇的祭文無不在提醒着他身邊的人越來越少了。死了固然是種解脫,但活着的人才需要更大的勇氣。

(向死而生)

他沒有選擇與故國一起沉淪,也沒有隨遇而安爲清朝效力。他走了第三條路:消極避世。於浙江剡溪山中躲避時,他記述了自己在湖心亭看雪的整個過程。遼闊寬廣的天地之下,只有一芥小舟,兩三人而已。這是何種的孤獨?茫茫天地間,張岱感覺到自己的渺小。雪在紛紛地飄落,落在船上,落下湖中被融化,像是一個緩慢降臨的一個朝代,重重砸在了他的身上。他成了一個時代更迭的見證者,所有的悲傷無人傾訴。那一聲的嘆息也被歷史的長河無情的吞沒,只剩下長久的寂寞。

(湖心亭雪景)

“避跡山居,所存者破牀碎幾,折鼎病琴,與殘書數帙,缺硯一方而已。”晚年的張岱所剩無幾,但是生活上的貧困打不倒他。1649年的他,開始潛心著述。在文學方面,先後寫成了《石匱書》、《石匱書後集》、《大易用》、《琯朗乞七錄》、《三不朽圖贊》……在哲學上,他的思想有着美學化傾向,繼承了王陽明的學說,從《湖心亭看雪》就折射出了他“天人合一”的一種思想觀念。同樣作爲一個朝代顛覆的見證者和史學家,張岱沒有避諱,理性分析了明朝滅亡的原因。

(《陶庵夢憶》封面圖)

張岱的後半生是寂寞的,只能獨自修行。一個人在面對了大起大落之後,我們在張岱身上看到的彷彿是一種“割裂感”。前半生的肆意瀟灑,後半生的窮困潦倒造就了他一身的哀愁氣息。他只是一個被時代遺忘的耄耋老人,孤獨活到了93歲,然後去找他那些早就已經走散了的朋友……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