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讀「論語」19.18:承父業不改父政,孟莊子之孝難能

「子張篇第十九」18

【原文】

曾子曰:“吾聞諸夫子:孟莊子之孝也,其他,可能也;其不改父之臣與父之政,是難能也。”

【譯文】

曾子說:“我聽老師說過:孟莊子的孝行,別的都還容易做到,只有不改其父所用之臣與所行之政,是不易做到的。”

【註釋】

“曾子”,孔子晚年弟子,小孔子46歲,以孝親守信聞名。作《大學》。

“諸”,“之於”的合音。

“夫子”,此處指孔子。

“孟莊子”,魯國三桓孟氏第六代宗主,在位四年,孔子1歲時去世。

“可能、難能”,分別指容易做到和不易做到。

【評析】

子游曾問孔子怎樣纔算是孝。孔子回答說:“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2.7)。《禮記·祭義》亦云:“養可能也,敬爲難”。供養父母比較容易做到,但要做到“敬”卻並不容易。然而,若只是對父母“養”而不“敬”,那便與蓄養犬馬沒有分別。因此,不“敬”則無以爲孝。

真正的“敬”,需要內有其意,外有其形;“敬”也不只是外表的尊重,也包括尊重並慎重對待父親的事業,此亦孔子所謂之“敬事”。對於子承父業的諸侯和宗主來說,“敬”當然包括“不改父之臣與父之政”,亦即孔子所謂的“三年無改於父之道”(1.11)。這並不是說要盲從父親,而是要“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也就是說,對其“善者”,要“從”而“不改”;對“不善者”,則要“子爲父隱”(13.18),幫助父親導正糾偏。比如,上古之時,鯀(音“滾”)以障水法治水失敗,大禹子承父業後,經過調查研究,改以疏水法,結果治水成功。大禹雖將“父之政”改弦易轍,但他彌補了父親的過失,完成了父親未竟之業,是爲真“孝”而非不孝。

孟莊子之父孟獻子,主張節用和發展生產,時稱賢大夫。孟莊子知其父之用人和爲政並無不善,因而“不改”。要做到這一點,其實需要知人、明義、尚賢三者皆備,缺一不可。此所以孟莊子“其不改父之臣與父之政,是難能也”。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