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還有一個綠蔭鎮

《阿甘正傳》是一部很了不起的影片,也早就如雷貫耳,但是看這部片子,竟然是在首映之後很多年纔看,大約是06年吧。想到去看這部片子,還是源於《肖申克的救贖》。

      在《讀者》上看到一段話,是摘自《肖申克的救贖》:“最初你不喜歡監獄,然後你適應監獄,最後你離開了監獄就活不下去了,這就叫做你被體制化了。”覺得這句話非常得不錯,心想一定要找到這部電影或者書來看一看。

      最終還是看的電影。看過之後覺得非常好非常好,一連看了幾遍。後來又忍不住地去網上搜索這部電影的影評,知道了這部電影當年獲得了七項奧斯卡提名獎,但是沒有獲得,原因就在於同年有一部《阿甘正傳》。《肖申克的救贖》這麼好的電影都沒有比的過《阿甘正傳》,那麼《阿甘正傳》不知道會好成什麼樣子,於是又去下載了這部電影來看。

      一看果然不錯,確實比《肖申克的救贖》又要高出一些。在我至今看過的電影中,在我心目中,《阿甘正傳》還是排名第一的。這個智商只有75的阿甘,幾乎經歷了當代美國曆史上的一切歷程,貓王、越戰、中美建交、肯尼迪遇刺、水門事件、艾滋病……他一直以他自己的方式生活着,被動的捲入這這些歷史事件,然而卻又每次的站在歷史的前列。他給慌亂的社會帶來恆久的價值,帶來希望。

       他走得很遠,去過越南,也到過中國,也奔跑着穿越着美國,外界的一切慌亂、崩潰、彷徨、失落,都沒有影響他。他還有一個很好的地方——綠茵鎮。

美國在當代史上的確經歷過很多的慌亂,價值觀的崩潰,信仰的混亂,但是最終卻漸漸的成熟下來,我想,其中的原因,就在於那些寧靜的綠茵鎮。

     綠茵鎮是一種象徵意義的存在了。 

     有想起在讀者上看到的那句《肖申克的救贖》中的那句話,這句讓我尋找了這兩部電影來看的話,似乎可以加深我對這部電影的思考。體制化,是一個值得思索的話題,人是一個很容易被體制化的生物,監獄都能將人體制化,還有什麼不能體制化的呢?其實,人始終被他的環境所“體制化着”。德國曆史學家斯賓格勒認爲不存在生物意義上的統一的“人”的概念,只存在文化意義上的人的概念,是有道理的。

     既然人不可避免地要被體制化,那麼就要看被什麼所體制化。阿甘是一個被綠茵鎮所“體制化”的人。正是這種“體制化”,讓他沒有在變遷的歷史中沉淪下去,反而代表了一種恆久的價值。我想,整個美國,是一個被“綠茵鎮”體制化的民族,也正是這樣,美國在經濟發展中的所有的混亂、所有的喧囂、所有的浮躁、所有的畸形,都最終沒有造成崩潰。

     綠茵鎮,代表的是一種文化底蘊,一種恆久的秩序,一種終極的價值。它在“體制化”着一個民族,被它所體制化的人,在經歷了很多的混亂和喧囂之後,還能夠迴歸。

而中國呢,中國經濟的發展,是以環境的破壞爲代價的,城市不斷的膨脹,農村建設的隨意、惡俗、混亂,這些都使得我們缺少綠茵鎮這樣的地方。當然,這裏的綠茵鎮,不僅僅是指真正的具體的小鎮,而是環境和文化上的清涼的恆久的棲息地。文化生態和自然生態的破壞,是空前的。當我們的價值觀慌亂的時候,我們有沒有這樣一個綠蔭鎮可以迴歸?我們,被什麼樣的環境“體制化”着?現在中國的城鎮建設也開始出現大片的綠茵,但是,綠茵和綠茵鎮有着本質區別。

      蔡元培就曾經提出“美育代替宗教”,綠茵鎮,正是一種美育宗教。 

       911事件的時候,在突如其來的災難中,美國人表現出的秩序是讓人讚歎的,這就是平時常態的生活帶給他們的教化,帶給他們的“體制化”。而我們的常態的生活,帶給我麼的是什麼?

阿甘(美國)走了那麼遠,有一個綠蔭鎮可以回去,而我們有沒有這樣一個綠蔭鎮可以回去?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