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讀「論語」19.20:爲政當思行有道,殷鑑不遠勿下流

「子張篇第十九」20

【原文】

子貢曰:“紂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惡居下流,天下之惡皆歸焉。”

【譯文】

子貢說:“紂的不善,其實並不如此過分。因此爲政者不肯揹負無道之名,以免天下之惡盡歸其身。

【註釋】

“子貢”,“孔門十哲”言語科弟子,小孔子31歲。曾任魯、衛之相,辦事通達,善經商之道。

“紂”,即帝辛,商朝末代君主,“紂”是其諡號,故又稱紂王、商紂王、殷紂王。因其極度荒淫無恥、暴虐無道,而與夏桀並稱“桀紂”,成爲暴君的代名詞。

“君子”,此處應指有位者,亦即爲政者,而非指有德者。因爲若是有德,自然也就不會居於“下流”。

“惡居下流”,指不肯揹負無道之名。“惡”音“勿”,厭惡、忌諱;“下流”,是水中雜物歸集之處,此處用以比喻衆惡歸集的無道、無德境界。

【評析】

商朝末代君主帝辛,在世人心中是無惡不作的暴君。諡法雲:“殘義損善曰紂”,故其諡號爲“紂”。但子貢認爲,紂王雖然做過很多壞事,卻也並沒傳說的那麼過分。只因其過於荒淫無道,一些他沒做過、甚至是人們杜撰想象的惡行,纔會被安放到他的身上,所以他在世人心中才會如此不堪。正所謂“牆倒衆人推”,古今皆然。因此,爲政者都不願擔負無道的惡名,以免天下之惡盡歸其身而遭世人唾罵,哪怕是無道之君亦然。而且從古到今的歷史證明,越是無道的昏君、暴君,越是不願、害怕別人指出其無道的事實。

比如,齊國大夫崔杼暴虐無道。在他殺了齊莊公後,齊太史秉筆直書“崔杼弒其君”。崔杼百般威脅亦不能“刪帖”,於是便直接“刪人”。他連殺齊太史三兄弟,只爲不使自己弒君的惡名被記入史冊。崔杼的努力當然只能失敗。因爲被殺的三位太史的弟弟並不屈服,仍堅持秉筆直書,而且齊國南方有位太史也聞訊趕去“赴死”。正因爲有齊太史的“威武不能屈”,所以今天我們纔可知“崔杼弒其君”。可見,歷史不是靠“刪帖”甚至“刪人”就能改變、抹殺的,尤其是在互聯網時代。因爲互聯網是“有記憶”的。

本章子貢之言,旨在勸誡爲政者,要以紂爲鑑戒,不要爲無道之政,不要作無德之君,以免在史上遺臭,在天下蒙羞。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