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種習以爲常的想法,若機械地執行,很可能出問題

​有的父母認爲:孩子只要開始學某一項東西,就要全力堅持學下去;

也有父母認爲:孩子學一項東西,就要在上面花更多時間;

……

這些點,看上去似乎都很有道理,但我需要提醒的是,如果機械地執行它們,很可能會給你帶來困擾,也得不到你預想的結果。

這源於前些天碰到一位媽媽,因爲她孩子在學鋼琴,媽媽希望她每節課都能準點參加,最好是一課都不要斷,一次練習都不要缺……其實,想讓孩子多學習,多練習沒問題,是好想法,只不過從她的言辭間,我讀到了一些,可能叫“執念”的東西。

- 1 -

重點在於發現興趣

於我而言,我讓孩子參加這些學習,目的其實並不要求她一定在這上面要學到什麼程度,考什麼級別,我最希望的就是:通過我們和老師的引導,能讓她的興趣持續,在這個過程中獲得快樂和享受,同時培養對應的文化素養,這是核心。同時我也相信,當我真正做到這點,結果其實是順其自然的(即使沒有也完全接受)。

所以,對於興趣班,重點不在於技能本身,而在於興趣——發現孩子興趣(往往就跟其天賦掛鉤)。如果孩子有興趣,這項技能會學得很好,如果沒有興趣,也好不到哪裏去。

但一個孩子,一般來說,不會對所有的東西都有長期的興趣,要達到這點,跟他自我內在的天賦有關,更和外在的學習體驗和家庭教育方式有關(這是個大話題),所以,這其實是一個嘗試的過程,也是一個篩選過程,篩選出哪些事情纔是最佳匹配孩子先天氣質的,然後再引導她持續深入學習。如果你有“學一樣東西就一定要把這樣東西堅持學下去”的想法,請現在就對它做出調整。

- 2 -

凡痛苦的,不能堅持

本質上來講,我覺得不需要“堅持”。一個人在一件事情上真的有熱情,他會自然而然地做下去(即使過程中出現困難和挫折也會全力解決),而不需要所謂的“堅持”的信念去支撐。只不過,從行爲結果上來看,它就叫“堅持”,但這是自然而然的結果,跟咬牙做不情願的事情的那種“堅持”是完全不一樣的。

而一個孩子如果真的在一件事情怎麼也打不起興趣,僅依靠外力(父母或老師的強制)硬性地讓他“堅持”,那這是無疑一種痛苦,如此,我很難相信,他能比較好的學習下去。

而且,即使迫於外界壓力堅持下來了,很可能對這件事的感覺也已破壞了。就像一些孩子,被逼着考大學,當真正考上大學後,反正認爲學業結束了,放棄了學習。還有被逼着學鋼琴的孩子,考上十級後再也不碰鋼琴……難免讓人唏噓。

所以,如果真正遇到這種情況,我覺得還不如果斷放棄,去尋找新的興趣(但難點來了,你要把握一個度,不然容易讓孩子形成“做任何事都三分鐘熱度”的模式)。同時對於這點,父母需要有一個重要的認知:適度的放棄本身沒有太大的關係,真正的影響在於,家長可能會因爲某一件事或幾件事,從此給孩子貼上“做事不堅持”的標籤,這纔是一個很大的麻煩

- 3 -

學習需要花時間,但不是越多越好

這裏的“越多越好”,指的是機械的重複。所有成長需要一定程度的刻意練習,但並不意味着一成不變。有個理論叫“一萬小時定律”,其實我並不怎麼認可,嚴格來說,不是認爲它錯,而是“一萬小時”有其前提和背景,若是單純的機械的一萬小時,我覺得很難成爲某個領域所謂的專家。

做一件事,之所以值得去刻意練習,值得去“花更多時間”的前提,就是前面提到的,要對一件事充滿熱情,有動力。因爲做任何事,“動力遠大於方法”,這幾乎是鐵律,不多講。

除此之外,在學習方法上,一定不是機械式的,或只爲累積練習時限。每一次練習都應有及時肯定和正向反饋,然後在此基礎上更新迭代,這種點滴的高質量陪伴,將成爲孩子學習上的不竭動力。

/ END / 

文 | 一點修煉 | 原創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