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种习以为常的想法,若机械地执行,很可能出问题

​有的父母认为:孩子只要开始学某一项东西,就要全力坚持学下去;

也有父母认为:孩子学一项东西,就要在上面花更多时间;

……

这些点,看上去似乎都很有道理,但我需要提醒的是,如果机械地执行它们,很可能会给你带来困扰,也得不到你预想的结果。

这源于前些天碰到一位妈妈,因为她孩子在学钢琴,妈妈希望她每节课都能准点参加,最好是一课都不要断,一次练习都不要缺……其实,想让孩子多学习,多练习没问题,是好想法,只不过从她的言辞间,我读到了一些,可能叫“执念”的东西。

- 1 -

重点在于发现兴趣

于我而言,我让孩子参加这些学习,目的其实并不要求她一定在这上面要学到什么程度,考什么级别,我最希望的就是:通过我们和老师的引导,能让她的兴趣持续,在这个过程中获得快乐和享受,同时培养对应的文化素养,这是核心。同时我也相信,当我真正做到这点,结果其实是顺其自然的(即使没有也完全接受)。

所以,对于兴趣班,重点不在于技能本身,而在于兴趣——发现孩子兴趣(往往就跟其天赋挂钩)。如果孩子有兴趣,这项技能会学得很好,如果没有兴趣,也好不到哪里去。

但一个孩子,一般来说,不会对所有的东西都有长期的兴趣,要达到这点,跟他自我内在的天赋有关,更和外在的学习体验和家庭教育方式有关(这是个大话题),所以,这其实是一个尝试的过程,也是一个筛选过程,筛选出哪些事情才是最佳匹配孩子先天气质的,然后再引导她持续深入学习。如果你有“学一样东西就一定要把这样东西坚持学下去”的想法,请现在就对它做出调整。

- 2 -

凡痛苦的,不能坚持

本质上来讲,我觉得不需要“坚持”。一个人在一件事情上真的有热情,他会自然而然地做下去(即使过程中出现困难和挫折也会全力解决),而不需要所谓的“坚持”的信念去支撑。只不过,从行为结果上来看,它就叫“坚持”,但这是自然而然的结果,跟咬牙做不情愿的事情的那种“坚持”是完全不一样的。

而一个孩子如果真的在一件事情怎么也打不起兴趣,仅依靠外力(父母或老师的强制)硬性地让他“坚持”,那这是无疑一种痛苦,如此,我很难相信,他能比较好的学习下去。

而且,即使迫于外界压力坚持下来了,很可能对这件事的感觉也已破坏了。就像一些孩子,被逼着考大学,当真正考上大学后,反正认为学业结束了,放弃了学习。还有被逼着学钢琴的孩子,考上十级后再也不碰钢琴……难免让人唏嘘。

所以,如果真正遇到这种情况,我觉得还不如果断放弃,去寻找新的兴趣(但难点来了,你要把握一个度,不然容易让孩子形成“做任何事都三分钟热度”的模式)。同时对于这点,父母需要有一个重要的认知:适度的放弃本身没有太大的关系,真正的影响在于,家长可能会因为某一件事或几件事,从此给孩子贴上“做事不坚持”的标签,这才是一个很大的麻烦

- 3 -

学习需要花时间,但不是越多越好

这里的“越多越好”,指的是机械的重复。所有成长需要一定程度的刻意练习,但并不意味着一成不变。有个理论叫“一万小时定律”,其实我并不怎么认可,严格来说,不是认为它错,而是“一万小时”有其前提和背景,若是单纯的机械的一万小时,我觉得很难成为某个领域所谓的专家。

做一件事,之所以值得去刻意练习,值得去“花更多时间”的前提,就是前面提到的,要对一件事充满热情,有动力。因为做任何事,“动力远大于方法”,这几乎是铁律,不多讲。

除此之外,在学习方法上,一定不是机械式的,或只为累积练习时限。每一次练习都应有及时肯定和正向反馈,然后在此基础上更新迭代,这种点滴的高质量陪伴,将成为孩子学习上的不竭动力。

/ END / 

文 | 一点修炼 | 原创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