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讀書筆記05:不平等是儒家倫理的基礎

這次的筆記終於離開“學而”篇,進入“爲政”篇了。

很多人現在習慣講國學,講儒學。遇到什麼問題都會翻翻經典,孔子怎麼認爲啊,孟子怎麼說啊,好像真可以用儒學解決現在的實際問題。然而我見到的大多數人卻不知道,儒學其實是反現代的,這一點上體現的最明顯的,就是儒家的倫理基礎,那就是人人生而不平等,且不能平等。

來看“爲政”篇第一章:

子曰:“爲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衆星共之。”

現在的解讀,一般認爲這句的意思是:孔子說,以道德原則治理國家,就像北極星一樣處在一定的位置,所有的星辰都會圍繞着它。

嗯,這句話是從百度百科上摘抄的,所以說“一般認爲”。

但這個解讀有一個問題,它省略了主語,誰該像北極星一樣呢?毫無以爲,這個北極星絕對不可能是人人都可以當的,只有特定的人才能成爲北極星,被所有其他星辰所拱繞。

從這就可以看出儒家的倫理基礎:有的人是天生就比周圍的人高貴的,而且周圍的人應該順從這種不平等關係,並且自發自覺地求去維護這種關係。

這就是要求所有人接受社會的不平等,找準自己在這種不平等的社會中的定位,按照禮制的要求做好自己的本分,從而保證這種不平等的社會體系能夠平穩的運行。

所謂君主要有君主的樣子,臣下要有臣下的樣子,父親要有父親的樣子,兒子要有兒子的樣子,每個人都必須按着自己的角色來,不能做哪些逾越自己身份的事情——這就叫“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人分貴賤,各安其位,貴人天生高出一等,貧者認命自甘下賤——這樣的模式是不是覺得有點熟悉?沒錯,印度的種姓制度不就是這種不平等社會的真實案例嗎?

這樣的制度非常看上去非常美好,每個人各居其位,齊心協力的維護社會大家庭多好啊。但這樣的社會有個很大的問題,就是整個社會失去慾望,沒有積極改變自我的衝動,進而導致整個社會沒有進取心。在中國這麼一個慾望非常強烈,“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國度裏,推行這麼一套看上去很美的制度,想起來也知道是不太可能的。

理解了這個,對於爲啥中國曆來治國都是“外儒內法”的格局,可能就有更深刻的認識了。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