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解《金刚经》第四品:妙行无住分(上)

经文:“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

上一篇,佛对须菩提说,一个学大乘佛教的人,发心帮助千万人脱离苦海,如果心中还执着于我相、人相、众生相和寿者相,那就不是菩萨。

“复次”就是又一次或者再一次,佛又对须菩提说,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

须菩提之前问佛: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现在佛就告诉须菩提了,如何降伏烦恼心?就在布施的时候、做好事的时候,不执着于我相、人相、众生相和寿者相,就可以心无所住,就可以降伏“烦恼心”。

那怎么样才是不执着呢?我们上一篇讲到了“三轮体空”,即施空、受空和物空。

所谓三轮体空,就是在布施的时候,不能有“我曾经布施过”、“是谁接受了我的布施”、“我跟他布施过什么”和“什么时间布施的”这样的一切想法。

接下来佛开始解释什么叫做不住相。“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

这里先谈到了不住“色”布施,那么佛家的“色”到底指的是什么呢?

佛家认为“地、水、火、风”这四大元素构建了物质世界,这四大因素由于因缘和合构成万物,又因为因缘复归还原于四大因素,这种还原、复归被称为“空”,也就是我们经常听到的“四大皆空”。

如果把人当做一个小宇宙的话,那么“地”代表人的身体,“水”代表的是水分和血液,“火”代表的是人的体温,“风”代表的是呼吸或者气。

而色就是地、水、火、风这四大元素构成的世界,佛家把色又分为四种:有表色、无表色、极微色、极迥色。

“有表色”:指可以看到的或者可以感受到的,比如颜色、高矮长短等等,包括地、水、火、风四大元素所构成的物质世界,可以表现出来的一切物质。

“无表色”:属于精神方面,比较抽象,没有办法表示。比如,我们都晓得原子能,但那个“能”是什么东西?除了正式学物理、科学的,常人并不清楚。

“极微色”:等于现在科学讲的原子、核子,微小到几乎看不见,经由科学仪器才可以看出来,称之为极微色。

“极迥色”:远大得很,延伸到银河系统那一边,包括整个宇宙中间的这一些东西,称之为极迥色。

既然四大皆空,那么就不要执着于这个色相,就好像有人坐禅一样,如果念头还在自己的色身上,就会感觉两腿发麻,所以,这种修行还是住于色。

有人参禅打坐一段时间后,可以听到佛经的声音或者闻到一些香的味道,如果这样就觉得是悟道了,同样也是住色住相了,要赶紧放下,不然就会走火入魔。

有人参禅打坐一段时间后,发现听不到外界的声音、没有感知了,就觉得是入定了,其实这也是住于色,而禅宗把这种禅叫做“冷水泡石头”。

坐禅功夫深的人,打坐后身体会奇妙的接触到一种从未有过的快乐,身心达到了一种常人没有的空灵境界,这种叫做“内触妙乐”。

而实际上菩萨是不允许入这种定的,因为入了这种禅定,就不肯去度众生了。谁都愿意享受内触妙乐,哪还愿意跑出去度人呢?

所以说,菩萨境界是内触妙乐,触是身体的感受,但是一个真正学大乘佛法的人,是不应该住于内触妙乐的境界,是要应无所住行于布施。

“法”是意识境界,是属于观念、思想、精神方面。如果你心里还有个空空洞洞清清净净,就已经落在法上。

所以说,把身体外面的一切丢完空完了,再把意识方面的也丢下了,这才叫做学佛,也就是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佛说要这个样子才对。

那么接下来,“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所以菩萨应该不住相而行布施,为什么呢?如果菩萨可以不住相布施,一切现象都不留的话,那么他的福德有多大呢?大到不可思量。

什么是“福德”呢?

福德说简单点就是福报,就是通过一些善行而所得的福利。

那么福德和功德有什么区别呢?

福德是可以自己与他人受用享受的,比如金钱、房屋等;而功德是自受用的,修持清净心是可以让福德转化为功德。

断恶修善是因,得到福德是缘,获得福报是果,有大福德自然有大的福报,但是不管怎么大也脱离不了六道。

而功德只能自修,是自己内在的修行功夫,就好军功、荣誉一样,这个没法和别人共享,没法送给别人。正所谓:公修公得,婆修婆得,不修不得。

所以,助人为乐是修福德,修行持戒就是修功德。

那么有哪些福德呢?我们经常说的五福临门中的“五福”又是什么?最大的福德又是什么呢?

请关注下一篇。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