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擇好投資背後的錢 李錄 伯克希爾的負債端 減少波動

前一段和朋友聊天,說到「四筆錢」,我們有一個新的角度:「四筆錢」其實是給我們的投資提供了一個安全的、長期的結構

什麼意思呢?我們都知道長期來看股票市場的收益最高,但有太多的因素讓我們無法做到長期持有。認知和情緒當然是重要的兩個方面,還有一個因素是「錢」的屬性。

如果一筆錢能投資的時間很短,卻放到股票市場中,其實是把它自己交給了隨機性和運氣。而如果家庭因爲疾病或事故需要用錢,也可能會導致投資被迫中斷。

四筆錢,其實是通過一種簡單的方式,幫助我們把漏洞堵上,並且把各筆不同時間、不同用途的錢分開,構建一個長期穩定的結構,更好地幫助我們長期持有。

但是,其實影響我們能否長期持有的錢的屬性,還有很多。

比如說,這筆錢不能是槓桿,否則到期時間或者抵押物的價值減少會中斷你的投資;

再比如,這筆錢背後的認知,是否認同和理解你在做的事情。我曾經寫過我投資中國平安的經歷,在那篇文章裏,我沒有寫到的故事是,在我幫助我媽媽管理的賬戶中,我也買過中國平安這隻股票。我媽媽是老股民,也有她自己股票賬戶的密碼,因此她每天都會打開賬戶查看最新的資產。在 2012 ~ 2013 平安最慘的那兩年,我甚至對回父母家喫飯產生了恐懼,因爲我知道她又會問我爲什麼跌這麼多、該怎麼辦。

同樣的下跌,在我眼中是必要的過程甚至是能以更低價格購買的機遇,但在媽媽眼中卻是賬面大幅虧損帶來的痛苦。因爲這是她的錢,這樣的壓力會影響我的情緒甚至操作。

我的讀者朋友裏有個人投資者也有基金經理,我想大家都對我說的這些場景都很熟悉。

即使是你自己的錢,如果投資方式不被你的家人所理解,你依然會面臨同樣的問題。大跌本來就不舒服,如果飯桌上再被數落,甚至要求你賣出清倉……這樣不但投資無法繼續,連內心的安寧都失去了。

基金經理也是如此,如果你管的錢背後的認知只盯着收益率,就一定會在市場風格和你自己的投資理念不匹配時對你指手畫腳,即使可以用鎖定期鎖定用戶的操作,但這份壓力還是會破壞我們內心的平靜。

負債端比投資端更重要,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我們拿誰的錢、什麼樣的錢來投資,有時候比我們買哪個公司、選擇指數基金還是主動基金、跟投哪個投資策略,要更重要。

但這個問題,經常被忽視。

李錄

最近的時間全被寫作佔滿了,幾乎沒有時間看書,只能偶爾翻翻之前的讀書筆記過過癮。上週我翻到了李錄在《文明、現代化、價值投資與中國》中的一段話,他是這麼說的:

沃倫對幸福的定義是:我想要愛我的人是真心愛着我(People who I want to love me actually love me)。這就是他的定義,我覺得他這個定義很不錯。用這種方法來組織生活,會讓你在很長的時間裏和別人都是一個共贏的關係,而且你會在沒有壓力的情況下,看着自己的知識和能力不斷地累進增長,然後看着這些知識又能夠讓你管理的資金慢慢地累進增長,讓那些委託你的投資人能夠有更多的財富來幫助別人。我們只給大學捐贈基金和慈善基金,還有那些用於慈善的家族的錢提供管理服務,基本上不是爲了「讓富人變得更富」去管錢——我們選客戶很挑剔。這樣我就覺得我們是在爲社會做貢獻。你如果用這種方式去組織人生的話,你會做得很坦然,也不着急,會在自己的步調上慢慢地去生活。

今天,中國的投資者們對巴菲特和芒格的研究已經很多了,無論是他們的投資哲學,商業洞察,甚至是用保險浮存金構成的低成本負債方式,這些對於 50 年投資奇蹟的重要性都不言而喻。

但我認爲,有一個點,被我們大大低估了,就是他們致力於搭建一個長期結構,從而讓自己處於一個平衡而平靜的生活狀態所付出的追求和努力

李錄看到了這些,在這本書中,他多次提到這一點。

比如收費模式:

我們從來也不收管理費,而且我們前 6% 的回報也都是免費的。所以如果你取得指數基金的回報,在我們管理的基金這裏你一分錢都不用付,在這之上你賺得的錢,超過指數投資的部分,大家都希望你能賺得更多。這點我們也是從巴菲特那裏學來的,這就叫巴菲特公式(Buffett formula),是他早期的收費結構。這讓我們生活得很平常,我可以到這裏來和大家分享,我也沒什麼壓力,這個也很重要。我們同事之間大家互相都很友愛,我們都非常的公開,沒有任何敵意,我們跟所有人的關係都是共贏關係

比如投資理念:

投資首先幫助公司的市值更接近真實的內在價值,對公司是有幫助的。你不僅幫助公司不斷地增長自己的內在價值,而且,隨着公司在 3.0 文明裏不斷增長,因爲增長造成的公司內生價值的不斷增長,你分得了公司價值的部分增長,同時爲客戶提供持續、可靠、安全的回報,你對客戶提供的也是長期的東西。最後的結果幫助了經濟,幫助了公司,幫助了個人,也在這個過程裏面幫助了自己,這樣你得到的回報是你應得的,大家也覺得你得到的是你應得的

李錄 23 年來只管理一隻基金,把自己的絕大多數錢也放到裏面,加上他上面提到的投資理念和收費模式,這些其實都是在搭建一個長期、共贏、穩定的結構。

我前一段在《哪根金條是高尚的?》那篇文章裏提到的他放棄做空 CDS 的例子。可能是我寫得不夠好,很多人誤解了我的意思,我並沒有評判做空 CDS 是否高尚,我想表達的是,無論是李錄也好、DHH 也好,他們「放棄」的背後,其實有更高的追求,用李錄的話說,就是一種「平常而平靜」的生活方式。

這不僅有利於他們做出更好的業績,更重要的是,我猜這纔是他們內心定義「幸福」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伯克希爾的負債端

這讓我想到 2018 年讀《巴菲特致股東的信》時的感受,搭建這樣長期結構的努力充滿了這本書的字裏行間。

伯克希爾不存在持有人的問題,因此其實負債端並不會對巴菲特的投資造成壓力。但即使是股東,巴菲特依然堅持選擇「合適的」股東。

不像很多公司希望自己公司的股價越高越好,巴菲特希望伯克希爾的股價最好貼近其內在價值。這意味着,同一時間段內,所有的股東將共同分享公司的經營結果(內在價值),而不是其它股東的愚蠢行爲(股價波動)

他和芒格的很多選擇都可以用這個目標來解釋。

比如他們數十年如一日地召開股東大會,宣講自己的經營理念;比如他們發行 B 股的原因並不是因爲 A 股價格太高,而是因爲市場上有一些模仿伯克希爾的基金可能會給股東造成傷害;比如他們永遠不會爲了阻止伯克希爾股價下跌而進行回購……

整本書他們反覆提到伯克希爾的目標:讓我們的股東在其持有期間利益最大化,我們也希望將一些股東從其他股東(即交易對手)那裏獲取利益的可能性最小化

這真挺震撼的。

能把股東利益擺在自己利益前面已經夠稀少了,還想讓股東之間互相「掏口袋」的行爲降到最低……是他們很高尚嗎?是,也不是。

減少波動

我想可以用《商界局外人》的作者威廉·桑代克的一句話解釋這其中的原因:

最好把巴菲特看作是一個經理人、投資人或哲學家。他的首要目標就是減少波動。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衆多打破常規的措施都具有這樣的共同目標:選擇最好的人和業務,減少因經理人、投資人或者是股東的劇烈變動帶來的大量金融和人力成本。對巴菲特和芒格來說,在選擇與最好的人員和業務保持聯繫、避免不必要的變動當中,有着一種非常有說服力的、可意會不可言傳的邏輯。這不僅是一條通達出色經濟收益的道路,也是一種更爲平衡的生活方式。在他們所能夠教導的衆多經驗中,這些長期關係所帶來的能量也許是最值得重視的。

巴菲特選擇自己的合夥人、選擇自己的股東、選擇自己投資公司的 CEO……他選擇自己最熱愛的事業,選擇和最好的、喜歡的人一起長期工作,這樣長期、穩定、共贏的結構,讓他進入了一個超強的正向循環。

我想,這對我們也有啓發。

在投資上,我們需要管理好自己的「負債端」,只有錢的「久期」和「認知」,能和我們的投資方式相匹配,才能大概率獲得預期的投資收益,也能收穫一段平靜和充實的旅程

另一方面,在工作和生活上,我們也需要管理好自己的「負債端」—— 選擇做什麼,和誰一起

引用巴菲特在致股東信裏面的原話:

選擇熱愛的事情,與喜歡並尊重的人一起工作,這不僅僅將我們獲得好結果的機會最大化,同時可以給我們帶來非同一般的美好時光。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