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ginner's Mind 1 2 3 4 5 6

上週文章的最後,我寫到了自己和比特幣的小故事,引出了很多留言。

看得出,大家都很開心。

畢竟,好像挺懂投資的孟巖也有這樣的時候,那我們錯過的那些投資機會,也就不算什麼了。

只有一個讀者問到了最關鍵的問題:從 2011 年之後的幾年裏,你爲什麼沒有研究比特幣呢?如果持續研究的話,要麼看懂了,要麼認爲是騙局。你的結論呢?

答案是:我沒有再花時間去研究比特幣,甚至在我身邊有非常懂比特幣的朋友的時候,我在和他們的聊天中也會選擇性地迴避或者用自我的一套邏輯來拒絕這些信息,比如芒格和蓋茨也不看好比特幣。

當然,這只是表面,更深層次的原因是什麼呢?

很簡單,我可是 2011 年中國最早能夠接觸到比特幣的一波人,那時候比特幣多少錢?

你讓我從現在 100 美元,1000 美元,3000 美元,1 萬美元,哦、不,已經 50000 美元了,再開始研究?開什麼玩笑。

……

1

喬布斯在生命最後的日子裏,推薦了兩本書:《一個瑜伽行者的自傳》和《禪者的初心》。

這兩本書,我每年都會重新翻一下。

《一個瑜伽行者的自傳》,直到現在我依然沒有讀出喬幫主爲何如此推崇,甚至會作爲他葬禮中送給參禮者的禮物。書中那些身首異處、日行千里的故事,對我來說還是太過靈異了。

我安慰自己,應該是我還太年輕,還沒有足夠的背景知識和閱歷,去獲得他的感受。

今年重看鈴木俊隆的《禪者的初心》,倒是給了我很大的啓發。

這本書的英文名是 Zen's Mind,或者 Beginner's Mind。

我非常喜歡這個名字,我們在平時語境裏談到「初心」時,更多是說情懷、價值觀,這裏說的「初心」是指初學者心態,對應的英文就是 Beginner's Mind。

鈴木俊隆做了一個非常直觀的比喻,當我們是一個剛剛落地的嬰孩時,我們對這個世界是完全好奇和開放的,我們的動作也是均衡自然的。

但當我們慢慢學習了更多知識,就升起了分別心,開始飽受各種知識和習慣的羈絆。我們無法再像一個初學者那樣,隨時準備好去接受、去懷疑、去對所有可能性敞開。

初學者的內心充滿各種可能性,而一個學習了很多知識的人的心,卻沒有多少可能性。

顯然,不管比特幣是不是有價值,我已經失去了我的「初學者心態」。

2

前一段我寫了一篇週報——《這篇文章,很貴》,總結了我們學習知識的過程:我們不是在憑空學習新知識,而是會根據我們大腦中已有的知識,來解釋我們讀到的新東西。這會加快我們學習的過程,也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記憶。

一方面,這會帶來很大的好處,因爲這些背景信息會幫助我們理解那些新的信息和知識,並且構成知識的複利。但另一方面,如果新知識和背景知識差別過大,也會給我們造成困擾。漫長的進化過程,會讓我們的人腦本能地抵禦這些衝突。

我現在還能記着,在iPhone 剛出來的時候,身邊有不少朋友在面對這次互聯網移動化的巨大浪潮時,所做出的完全不同的反應。

有人會第一時間去看 Apple 的開發者社區資料、學習 Object C 編程,也有一些人對這項新技術冷嘲熱諷、拒不接受;有人每天查看 Apple Store 榜單、看看出來了什麼新應用,也有人堅持認爲 App 的形式只是曇花一現,HTML 纔是最終解決方案(事實上,就連 Facebook 都花了很久纔去做原生的 iOS 應用)。

這樣的例子,身邊簡直太多了。有的人對一切好奇,每天都在進化、迭代甚至推翻昨天的自己,每次和他們聊天都會感到深深的震撼;也有人像倒滿的茶杯,聊天的時候根本不管你在說什麼,只想把自己想說的說出來,對於新知識更是本能的排斥。

他們爲什麼會對同樣的信息,做出完全不同的反應呢?如果說好奇心是每個人天生都具有的,爲什麼慢慢的,它會從我們身上消失呢?

其實我到現在也沒有答案。

3

最近在和我的夥伴們一起討論產品,我們也提到了 Beginner's Mind 這個詞。對於我和我的很多夥伴而言,我們早已度過了最初學習投資的時期。但是,我們目前以及未來的主要用戶,其實都還在初學投資和剛接觸投資的階段。

如果我們沒有 Beginner's Mind,不能去真切地體驗到這些用戶身上真實的困惑和問題,而是按照我們自己的理解臆想功能,產品就會出問題。

騰訊最大的產品經理 Pony 曾經說過一句話,做產品要具備「一秒變小白」的能力。但這句話說說容易,做起來好難。

某個角度來說,我們只是根據外界信息做出反應的「機器」,不同的是,我們每個人的「決策中樞」是不一樣的。而這是由我們的基因,以及過去的經歷、讀過的書、走過的路、做過的事、愛過的人、受過的傷,所塑造而成的。

打個比方,這就好像電影《黑客帝國》中的 Matrix,「我」和其它人出生的時候都是一樣的,是不同的信息和經歷把我們變成了各自當下的樣子,而這個樣子又進一步決定了我們迴應世界的方式。

一秒變小白,如果我們沒有經歷過他的人生,同樣的信息,我們根本無法感受刺激在他身上的感受,又如何去一秒變成他呢?

今年初,我讀了星巴克的創始人霍華德舒爾茨的第三本自傳《從頭開始》,書中有一段舒爾茨對他父親的描寫讓我非常動容。

你沒有經歷過他的生活,就很難理解他的很多反應。

4

前兩天在看《俞軍產品方法論》,張一鳴給這本書所做的序中的一段話,意外給了我答案和發現。

他認爲,同理心是兩個過程,首先對自我的感受敏感,之後通過自我體驗來理解他人。

我們不可能一秒變成小白,但我們可以通過對自我的敏感體驗,來理解其他人。

我也有過想學投資但不知該如何入門的時刻,我也曾經在 6000 點因爲貪婪買過基金,我也經歷過 1 年內從 6000 點跌到 1600 點的恐懼,我還能依稀記得在經過漫長時間的學習後頓悟的那一瞬間……

這些深刻的自我體驗,才能幫助我們去理解其他人。

寫到這兒我突然明白了張小龍在微信公開課上所說的,對於產品經理來說,經歷很重要。這些自我經歷所帶來的感受,是任何其它方式都無法替代的。

在《俞軍產品方法論》中,俞軍也提到他讓滴滴的產品經理去一線體驗順風車、專車、快車。他說,如果你每天上班都做專車,你怎麼可能做好「快車」或者「順風車」的產品體驗呢?

5

昨晚在看李小龍的《生活的藝術家》,剛好裏面也有一段有關「初學者心態」的描述:

就功夫本身來看,真正的初學者根本不知道怎麼防禦、攔截和攻擊,更不知道怎麼理解自我。當有敵人攻擊時,他會本能地去抵抗,因爲他只會這麼做。但是,一旦他開始接受訓練,他就會知道如何防禦和攻擊,該在哪裏用心,以及該在哪裏運用其他的技巧——這會讓他的思維在某些時刻停頓一下。因此,每當他企圖攻擊對手時,他都會感到某些異常的阻礙(因爲他失去了最初天真無邪和自由自在的心態)。

但是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當他的技藝越發精湛,他身體的反應以及掌握技巧的方法就會越來越接近“無心”的狀態,他會再一次回到他習武之初一無所知的心態。起點和終點互爲鄰居。在練習樂譜時,你可以從最低音唱到最高音,但此時人們會發現,最高音就在最低音的附近。

在我們的印象中,李小龍是一個演員和武術家。其實,他真正的興趣在哲學。這本書收錄了他很多文章,都是他對哲學和自我的思考。

我之前寫過一篇週報——《內在遊戲》,裏面引用了籃球禪師菲爾·傑克遜的話。他說籃球像一段複雜的舞蹈,需要將球員的注意力以光速從一個對象轉移到另一個。如果想要表現突出,你必須保持大腦清醒,全神貫注於場上每個人的行動。其中的祕訣是,不要思考,讓平時訓練的狀態,自然地根據場上的狀況流淌出來。

籃球巨星科比則說:打開自己的身體,讓比賽走進來。

你看,無論是李小龍、傑克遜還是科比,他們所說的,其實是 Beginner's Mind 的另一面,讓自己能夠回到一個初學者的狀態,不受任何情緒所擾,淋漓盡致、自然而然地把自己的狀態灑出來。

6

產品、投資、籃球、武術、創業,包括我們所做的任何工作,都是「由藝入道」的過程。如果我們去看看各行業做到頂尖的人所說的話,會發現有很多相似的東西。原因很簡單,如果他們做得足夠好,走得足夠深,他們會看到統治這個世界的一些道理,而那些道理是普世的。

迴歸初心(Beginner's Mind),回到我們的起點,也許就是這樣一個我們終其一生都在修煉自己達到的狀態。

它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打開自己,去獲得知識、瞭解這個世界;

它可以幫助我們理解他人的感受,不隨意評判,也不顧影自憐;

它可以幫助我們在每一刻保持專注和平靜,克服腦海中那些本不存在的恐懼和焦慮,做好自己。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