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熱搜的基金 1 2 3

在電影《大話西遊》中,牛魔王的夫人鐵扇公主對至尊寶說過一句話:「以前陪我看月亮的時候,叫人家小甜甜。現在新人勝舊人,叫人家牛夫人。」

春節前後的「基金」,大概就是這個待遇。

這一週,「基金」兩個字頻繁登上微博熱搜,可是與之對應的場景,大多是戲謔和嘲諷。

「一個人晚上查基金,是綠光;一羣人晚上查基金,是極光」

「我買了基金,我是 XX」

……

傳播學規律決定了,越是這樣的圖片、文字和視頻,閱讀量越高,傳播也越廣。

看到這些,其實還是挺難過的。從 2007 年誤打誤撞進入這個行業開始,我和「基金」兩個字多少有些緣分。說難過,倒不是說感情,而是 13 年過去,我覺得這個行業沒有什麼本質的變化。

2007 年,爲了讓基金更好銷售,爲了讓基民不恐懼上漲的淨值,「淨值歸一」、「大額分紅」和「複製基金」紛紛登上舞臺,背後的出發點都是把基金淨值降到 1(這樣就顯得便宜了);

2015 年,萬衆創新和互聯網金融的熱潮下,創業板指數的估值被炒到 140 倍。我還記着當時突破 2000 年納斯達克的 110 倍記錄後,有人採訪時說出這樣的話:「這下就沒有估值的束縛了」;

2021 年,則是把基金經理娛樂化、24 小時直播帶貨、找各種沒有驗證過投資能力的大 V 推薦基金……

每次都有不同的創新方式,但結果沒什麼區別:

用力調動情緒、情緒催生泡沫、泡沫套牢基民、泡沫破裂基民虧損,最終,基民把問題歸咎到「基金」這兩個字,以及它們背後的基金經理。

有人說,你落伍了,要面對年輕人講話,要接受各種創新。

可究竟什麼是創新?創新,一定是圍繞本質的創新。

基金業,或者說受託理財的本質是什麼?是把基金賣出去?還是幫助用戶用基金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如果是後者,賣基金就只是一個起點。更重要的,是把投資需要的基本知識傳遞出去,並且陪伴他們解決投資路上的各種困惑,不斷建立信任。

丟掉本質,僅僅是娛樂化、吸引眼球或是更好地催生情緒,這不是什麼創新。

1

春節前,我發過兩條微博。最近這兩條微博總是被讀者挖出來點贊,說我料事如神。

其實,我哪裏有能力預測。

你看到的是,這兩條微博說對了。你沒有看到的是,在另外一個平行世界裏,春節過後一路上漲,現在上證指數已經 3800 點了,而茅臺更是繼續在創新高。

當我發那兩條微博的時候,我眼中有 100 個格子,每一個格子代表未來的一種可能性。大概有 10 個格子,那些所謂「抱團」股票的泡沫可以再吹大一些,但其餘的 90 個格子,是各種各樣泡沫破裂的結局。

我經常說「不預測,只應對」,其實就是在眼前看到這些格子的情況下,做出最好的應對方式。

站在 1 月份,你當然可以在貪婪情緒的驅使下去購買那些已經估值很高的股票或者基金,但你需要知道,未來可能的 100 種情況中,只有 10 種,你能繼續享受一段上漲,而更多的情況下,你會損失慘重。如果看到了這些,你還會衝進去嗎?

那我是怎樣看到這些格子的呢?

在上一篇週報——《這篇文章,很貴》中,我提到了人類做決策的方式,是通過將現實世界的真實情景,和腦海中的知識、信息進行相似性判斷的過程。

換句話說,我們腦海中的知識和樣本,決定了我們在相同情景發生時候,會做出什麼樣的判斷,進而做出何種決策。

1 月 27 日,我看了一個採訪,他說雖然目前有些板塊的估值很高,但由於這些公司質地很好,成長性很高,未來很確定,所以可以用盈利和時間來消化泡沫。

於是,我發了那條微博:「每次泡沫,都會有人說,估值雖然很高,但可以通過盈利和時間,慢慢橫盤消化。第一次看到的時候我信了,第二次看到的時候我將信將疑,第三次看到的時候,我知道它只會用快速下跌來消化」。

我做出這樣的判斷,是因爲在我的腦海中,有過很多類似的樣本:同樣的話,2007 年銀行和鋼鐵泡沫的時候有人說過,2015 年創業板泡沫的時候有人說過,2000 年納斯達克泡沫的時候有人說過,而這次,只不過是又一次重複而已。

你經歷或是讀到過的這些場景,會變成腦海中的「樣本」,幫助你在新情況下,做出更好的決策。

當然,你還是要思考一下背後的邏輯:催生泡沫的是情緒,把這些資金綁在一起的也是不斷上漲的情緒。這樣的隊伍牢固嗎?不牢固。一旦有人提前跑路,或是真的開始橫盤,因爲「上漲」而綁在一起的這些資金恐怕就會爭先恐後地撤出。

沒有哪次泡沫是通過橫盤來消化的。

2

當然,做任何決策,都不是照搬歷史這麼簡單。

在我們根據腦海中的信息對未來進行預測的時候,我們也需要判斷,哪些因素可能會發生變化,從而更新我們腦海中的樣本,以便未來可以做出更好的預測。

前一段,當很多讀者問我新經濟公司是否存在泡沫時,我在《答案可能在中間》中寫到:

傳統的會計條目,類似淨資產,已經不足以描述很多新經濟公司的真正資產(產生價值的來源)。如何給這些公司定價,是需要思考的問題。

另一方面,人性永遠不變,這背後代表的意思就是漲會漲過頭,跌會跌過頭。

現在很多大公司的價格,如果也把它拆分爲真實的價值和溢價的話,我認爲「價值」比我們用傳統的方式估算的要高,但是「情緒」溢價的部分可能更高。

答案可能在中間,但究竟在中間哪裏,這依賴於我們每一個人的判斷,這個判斷也決定了我們是賺錢還是賠錢。

在當時,我的主要判斷是,人性一直沒變,局部股票的泡沫比較嚴重。

但同時,這些泡沫的背後,也代表了投資者對新經濟和科技公司的追捧。而這些公司的真正資產,確實很難再用傳統的會計條目類似淨資產來衡量,因此我們需要更新自己的知識庫,以更好地評估這些公司的內在價值。

這就呼應到那句我們總是在說的話:

在投資這條路上,我們始終要做的事情,就是不斷完善自己的投資系統,同時堅持用這個系統去做出投資決策。

3

最近有很多第一次買基金的基民被套了。

前兩天,我的夥伴們在羣裏討論該如何對他們進行「心理按摩」。

這件事並不容易。

雖然下跌了一些,但很多股票和基金的估值還是很貴。從估值的角度,也許該賣,但他能下的去手嗎?賣了之後怎麼辦呢?如果賣了之後短期反彈,他的心態會怎麼樣呢?如果不賣,利用長期持有來消化高估值,這需要多少時間呢?2007 年 10 月牛市頂部發行的基金,確實有些只用了幾年就收復失地,但最慘的一隻,直到 2020 年底,也就是 13 年後,纔回到 1 元錢……

所有的問題,其實都產生在「買入」的一瞬間。

在一個不合適的時間,買入了不合適的資產,這才導致了現在的局面。

怎麼解決呢?也簡單,從現在開始,從「我」改起。

我身邊做投資的朋友,絕大多數人都經歷過投資的失敗,甚至是巨大的失敗。所以,這其實很正常,也不用過於焦慮。

但之後,這些人會逐漸分化成兩種:

第一種,會把失敗的原因歸結到基金、基金經理、銀行理財師以及告訴自己小道消息的朋友,甚至把中國股市稱爲賭場。然後遠離投資,直到下一次泡沫再進場;

另一種,則會把失敗的原因歸結到自己,開始學習基本的投資知識,慢慢建立自己的投資系統。而這些投資失敗的經歷,也會變成他腦海中難得的樣本和經驗。

無一例外,那些最終成功的投資者,都是後一種。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