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醫不如求己,心理自助從這本書開始

這個雙十一,你剁手了嗎?總是停不下來地買買買怎麼辦?!
孩子整天就知道打遊戲,怎樣才能幫他戒掉?
對什麼都提不起興趣,總想自殘,太痛苦了!
可以原諒出軌的另一半嗎?
父母退休了,越來越不愛出門,很擔憂!
健忘症和老年癡呆的早期症狀如何區分?

人非草木,孰能無情。正因爲“有情”,從出生到暮年,人生每個階段都會面臨各種心理、情緒、情感困擾。儘管大家都意識到對於身心健康而言,心理健康更爲重要和根本,但尋求專業心理諮詢並非易事,提升心理自助能力也更爲迫切。

想要擁有這樣“專業”的技能,當然離不開書。針對數十種身心問題近200個人生煩惱進行解答的《家庭心理百科》,由韓國十位精神科醫生彙集從業多年的真實治療案例編撰而成。從嬰兒心理發展講到成年階段的人際關係,再到老年期的精神疾患,涵蓋了人一生可能遇到的各類難題。既有深入淺出基本學術概念,又結合實際案例提出解決方法,便於查閱。一書在手,就像擁有了隨叫隨到的家庭心理醫生。

這本“家庭心理急救醫藥箱”共有三個部分,第一部分從E.H.埃裏克森的心理社會發展階段論出發,詳細討論了各年齡階段需要實現的目標和價值;第二部分針對幼兒、青少年、成人及老人在其相應年齡段的心理特點,介紹了精神分裂症、抑鬱症、焦慮症等,整理出了現實生活中大多數人都可能碰到的問題,並給出具體可行的解決方案;書的最後介紹了更有深度的心理學理論,滿足不同讀者的需要。

不同年齡段的人格、認知及社會發展特點

埃裏克森將人的一生分爲8個發展階段並按年齡進行劃分,由於個體差異,每個階段所處的年齡範圍有所不同,而且即使已進入下一發展階段,上一階段出現的問題仍有可能留存下來,在壓力過大時,人可能倒退回上一發展階段。

瞭解這8個階段的需求並充分滿足,順利度過挫折帶來的“內在危機”,是避免產生心理問題的根本。

1、基本信任VS基本不信任(出生至8個月)

基本信任源於嬰幼兒和媽媽(或其他撫養者)的早期經驗。父母如果能爲孩子提供親密穩定的養育環境,孩子就能建立起對周邊環境的信任,同時培養起對未來的正確期待和樂觀態度。相反,如果需求沒能得到滿足,孩子會缺乏信任感。

根據養育者能否適時察覺並滿足孩子的需求,形成了不同的依戀模式:安全型依戀、焦慮型依戀、迴避型依戀和矛盾型依戀。

依戀模式對成年後的人際和親密關係建立有着深遠影響。成年後來自情感的困擾,大部分可以從建立安全感、改變依戀類型着手。

2、自主性VS羞恥/懷疑(18個月至3歲)

這個階段也被稱爲“可怕的兩歲”。隨着孩子漸漸能控制大小便,也越來越想嘗試自己做更多事情。此時,“我自己來”成爲孩子的口頭禪。

父母需要根據對孩子的瞭解,既不過分縱容也不過於干涉,在安全的前提下,給孩子試錯和自我糾正的機會,努力避免情緒化反應,就事論事理性解決各種“狀況”,孩子才能在不斷積累成功經驗的過程中相信自己並樂於嘗試。

3、主動性VS內疚感(3至5歲)

進入幼兒園,爲孩子學習如何與家人以外的其他人相處提供了機會,也讓他們面對各種矛盾衝突。與同伴一起玩耍因爲意見不同而各執己見時,能正確表達自我、主導局面的孩子,會因成功經驗的累積慢慢擁有主動性。反之,展現自我受挫的孩子會變得消沉,並對自己的行動感到內疚。

這個階段的另一重要特點是自我中心主義嚴重,孩子誤以爲所有人的想法、意見都與自己一致。7歲左右,通過去自我中心化的過程,孩子會逐漸意識到別人的想法和感受與自己不同。

如果爲避免與同齡人的頻繁衝突就讓孩子獨自玩耍,會讓他失去獲得主動性的機會。

4、勤奮感VS自卑感(6至11歲)

隨着小學階段的開始,知識學習也伴隨了越來越高的要求和越來越大的壓力。父母都希望孩子主動認真學習,卻忽視了成就感和自信纔是勤奮的動力。如何讓孩子在課業上體會到成功和力量感是比分數更需要重視的事。

當孩子對枯燥重複的抄寫、讀誦作業不耐煩,不妨啓發他體會練習帶來的進步,強調其中的成就感。

反覆練習並非僅僅爲了會寫字能背書,更是在培養良好的品質和習慣。體驗過堅持就能做好的快樂,抗壓能力也更強,成年後在職場或家庭生活中遇到難題,也不會輕言放棄。

5、同一性VS角色混亂(11歲到青春期結束)

青春期是讓孩子和家長都倍感壓力的階段。因爲孩子處於建立自我身份認同的關鍵期,生理髮育的成熟也帶來了更大的挑戰。

這個階段的孩子需要理解自己過去的樣子,與現有的自我進行比較,預測自己將來的面貌,整合自己的優缺點,建立起自我的統一。

經歷身份認同危機的孩子會陷入混亂,表現出妄自菲薄、過度自我否定,容易隨波逐流等。

正確認識自己接納自己,既不自負也不自卑,雖然始於青春期,卻是人一生的功課。

6、親密感VS自我陶醉或孤獨感階段(21至40歲)

埃裏克森認爲培養親密感是這一階段的重要任務。與他人建立良好關係實非易事,需要相互理解和適時適度的妥協,願意爲此付出耐心和精力。

經營各種或深或淺的關係,並不只是爲了避免孤獨,也是獲得成長並健全自己的過程。

7、繁殖VS停滯(40至65歲)

此處的繁殖並不單指生育子女,主要指引導後代,並由於經驗積累有更高的職場地位和價值。

無論對自己的婚姻、工作狀況是否滿意,中年危機都與焦慮、壓力、倦怠等精神問題密不可分。

8、自我整合VS絕望感(65歲以上)

自我整合指接納自己的人生,認可一生的價值,並從中得到滿足感,不致陷入虛無和絕望。老年階段的自我整合建立在此前人生階段健康發展的基礎之上。

多多鼓勵和肯定老人們過往的付出,經常回憶快樂的往昔,是子女對年邁父母最好的愛。

問題的答案大多來自向內的深入探尋

瞭解人生八個階段理論後,再回到本文開頭的幾個問題,會發現這些問題或多或少與某個階段的發展受挫有關。

比如:停不下來地買買買,往往並非真正需要某些物品,而是通過購買行爲帶來的快感來安撫自己的情緒。

購物上癮是爲了重建信心還是排解壓力焦慮,抑或只是爲比較的虛榮?弄清行爲背後的情緒狀況,提醒自己買東西並不是出於需要,通過培養其它興趣愛好和運動習慣,減少瀏覽購物網站,請親人好友督促,逐漸放下以買買買釋放情緒的依賴。

對於孩子沉迷遊戲 ,首先要承認喜愛遊戲是人類的本質,理解孩子自控力弱,容易上癮。正常的娛樂之外,對遊戲上癮有着深層的原因:也許是因壓力過大逃避現實,或是通過遊戲中的勝利得到自我肯定,又或是想利用暴力發泄對生活的不滿。瞭解孩子的內心,同時瞭解他喜愛的遊戲,才能治標又治本。

不知何時,“要想生活過得去,頭上必須帶點綠”成了無奈的感嘆。發現另一半出軌,人們通常會有三種選擇:1、堅決分手;2、正視婚姻問題,努力重建婚姻生活,信任的恢復主要靠過錯方的態度和表現;3、爲了某些原因維繫表面的和平。傷痛已然造成,無論如何選擇,最根本的是愛自己。婚姻的成敗並不能證明什麼,都只是人生經歷而已。

對於精神及心理問題,不應簡單以“正常”或“不正常”來評判。找出“問題行爲”背後的真正原因才能對症下藥。

網絡時代,信息過載帶來的壓力讓心理健康日益重要,《家庭心理百科》不僅幫助我們及時合理地處理自己與親人遇到的心理難題,還讓我們認識到精神及心理方面更需要被細心照顧和關注,並擁有防範於未然的能力。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