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资治通鉴》[768]| 邓艾偷渡阴平,是怎样的一场奇迹?

【资治通鉴白话文】

姜维排列营垒据守险要之地,钟会进攻不能取胜,而且运粮道路既危险又遥远,打算班师。

【点评】

姜维据守的险要之地就是剑门关。

剑门关居于四川广元剑阁县,在大剑山中断处,两旁断崖峭壁, 直入云霄,峰峦倚天似剑;绝崖断离,两壁相对,其状似门,故称“ 剑门”。剑门关为蜀北屏障、两川咽喉,巍峨挺拔,难以逾越,享有“剑门天下险”之誉。诸葛亮在此修筑栈道,设关戍守,始称“剑阁”,唐代诗人李白《蜀道难》赞叹“剑阁峥嵘而崔巍,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杜甫也有诗专门写剑门关:“惟天有设险,剑门天下壮……一夫怒临关,百万未可傍。

面对剑门关,钟会的10万大军也毫无用武之地,这时部队开始缺粮,而且他身后还有没拔掉的钉子即乐城和汉城,如果将士疲惫之际,受到南北夹击,那就危险了。此时汉中已经拿下,作为钟会而言,目前已经立了大功,见好就收,班师回朝是名正言顺的事情。

然而,这时,邓艾提出了一个大胆的也是离奇的灭蜀方案。


邓艾上书说:“敌兵已经受到摧折,应乘胜进军,如果从阴平经小路南下,可以到达德阳亭,然后直扑涪县(四川省绵阳市),涪县东距剑阁一百里,南距成都三百余里,在这里出奇兵冲击其腹心之地,那么剑阁的守军必然回师援救涪县,钟会兵团就可大步前进;如果剑阁守军不撤,那能救援涪县的蜀兵就少了。”

邓艾于是从阴平进入七百余里的无人之地,逢山开道,遇水搭桥,山高谷深,非常艰险,运来的粮食也将吃尽,濒临危险的绝境。邓艾用毯子把自己裹起来,翻滚而下,将士们攀木沿崖,鱼贯而进。

邓艾的军队突然出现在江油,蜀汉守将马邈投降。

【点评】

邓艾选择的阴平道究竟是一条怎样的路呢?

阴平道,准确的说,是“阴平陉”。“陉”的字面意思,是山脉中断的地方,道是连贯的,但陉是时断时续。也就是说,阴平道不是条通常意义上的道路。当初,邓艾想拉诸葛绪入伙一起走这条阴平道入川,诸葛绪根本没理这个茬,因为高山峻岭,道路不通,沿途无补给,那根本就是死路,这邓艾是神经病。

邓艾率军踏上阴平道,开始了勇敢者游戏,中国古代史中一场堪称最伟大的孤军深入大戏上演了。就是这条不是路的路,成就了邓艾千古名将的一段历史神话。

六十多岁的老头子,道路断绝,他身先士卒,带头滚山坡(艾以毡自裹,推转而下),邓艾用行动诠释了“这世上没有什么事情是不可能的”。

1万多名穿着破烂军装的“叫花子”魏军,出现在江油,蜀汉守将马邈竟然不战投降。为什么会这样?也许,打到这个份上,马邈觉得抵抗无意义了,他不知道究竟来了多少敌兵,他不知道这些兵从哪里来的,难道剑门关已经失守?总之,邓艾神兵天降,蜀军已经“懵”了。



诸葛瞻率诸军抵御邓艾,到达涪县后,停住不进。尚书郎黄崇是黄权之子(黄权是刘璋部下,刘备伐吴失败,黄权隔在江北,于是降魏),他屡次劝说诸葛瞻应迅速前进占据险要,不让敌人进入平地,诸葛瞻犹豫不决没有采纳。黄崇再三进言,痛哭流涕,诸葛瞻还是不听。

邓艾于是长驱直入,击败诸葛瞻的前锋,诸葛瞻退兵驻扎在绵竹。邓艾写信劝诱诸葛瞻说:“如果投降,必定表奏你为琅邪王(琅邪是诸葛氏老家)。诸葛瞻大怒,杀掉邓艾的使者,列阵以待。邓艾派他儿子惠唐亭侯邓忠攻其右翼,派司马师纂等人攻其左翼。

邓忠与师纂战斗不利,都撤兵而还,说:“防御严密,贼未可击!”邓艾大怒,说:“存亡之际,在此一举,什么叫不可击!”怒叱邓忠、师纂等人,要军法从事。邓忠、师纂出军再战,大破蜀汉军,杀了诸葛瞻和黄崇。

诸葛瞻之子诸葛尚叹息说:“我们父子蒙受国家重恩,没有早点杀了黄皓,致使国败民亡,活着还有什么用!”于是策马冲向敌阵,战死。

【点评】

蜀国卫将军诸葛瞻是诸葛亮之子。这场战役,诸葛瞻有三种选择:其一是黄崇建议的占据险要,不让敌人进入平地;二是坚守成都的最后一道门户——雒城(当年刘备攻雒城打了一年多);其三,在野外与魏军正面作战。诸葛瞻为什么选择最后一个方案,其理由,我们无法猜测,但毕竟邓艾只是1万多人的孤军,如果邓艾战败,那么蜀汉将脱离灭顶之灾,因为,剑门关那,钟会已经打不动了。所以,诸葛瞻是准备孤注一掷吧。

这场血战,以蜀兵打败告终,不管诸葛瞻的战略抉择是否正确,但是诸葛一家的忠诚与信仰,明知不可为而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烈精神,令人敬仰!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