溝通中的三種自我狀態 家長自我狀態 兒童自我狀態 成人自我狀態 總結:

溝通是人與人之間,或者組織與組織之間傳達思想、信息、意志、觀念或者決定的過程。通過信息的有效交流,以增進彼此的瞭解,謀求協調,促進共同目標的達成。

性格交流是人與人之間心理互動的反應和結果。不同個性的人在不同的自我狀態和心理狀態下與人進行交流,會相應地引起對方不同的反應。性格由三種比重不同的心理狀態構成,可以被人不同程度地覺察,即“家長自我”、“成人自我”和“兒童自我”。

家長自我狀態

家長自我是我們在童年時代從父母、老師等有影響力的人那裏學習而來,整合進自己人格的部分。處於家長自我狀態時,你的內在想法和外在行爲表現,很像自己的父母或者對自己有深刻影響力的人,而內在想法和感覺也是如此。它可以分爲 4 類:控制型家長、批評型家長、愛心型家長、溺愛型家長

    1. 控制型家長

控制型家長自我的典型表現形式是:設定規則和限制、表明價值和標準。常見的表達模式是:“你必須……”“你應該……”

    1. 批評型家長

批評型家長自我的典型表現形式是:責備、批評、打擊等。常見的表達模式是:“你這麼做不對!”“你不能這麼做,應該……”

    1. 愛心型家長

愛心型家長自我是一個人的個性中理解和照顧別人的那部分,具有較強的同理心。常見的表達模式是:“你這麼做很不錯……”

    1. 溺愛型家長

溺愛型家長自我的表現形式爲過多代勞、援救,試圖隨時提供幫助。常見的表達模式是:“你沒法做這個吧?讓我來幫你……”

兒童自我狀態

兒童自我狀態是一個人出現和感性相關的行爲時的狀態,這種自我狀態包括在孩童時代時從孩子的經驗中學習的自然的衝動和態度。它包括 3 種不同的表現形式:自然兒童、順從兒童、叛逆兒童

    1. 自然兒童

比較坦率和自然地表達自己的真實想法和感覺,不壓抑或者扭曲自己的感覺。典型特徵:富有想象,忠於自己的感覺、需要和願望

  • B.順從兒童

會去做符合別人(比如父母、老師或者其他有較大權威的人)、合乎情理或者符合社會期望的事情。典型特徵:忽略自己真實想法,服從、適應、急於討好有權威的人

  • C.叛逆兒童

叛逆兒童抗拒權威,不願意受到拘束和壓抑,即使別人讓他們做的是合乎情理的事情。典型特徵:藐視、爭辯、抗議、固執。不聽別人告訴他們怎麼做,做反抗者

成人自我狀態

成人自我是自我性格中那些被邏輯和理性的部分。行爲上會以解決問題爲導向,根據現實情況分析蒐集資料,以理性的方式去應對工作和生活。典型特徵:客觀務實、有洞察力和控制力,以解決問題、做出決定爲導向,善於傾聽、觀察、推理



總結:

健康的人格保持着家長自我”、“成人自我”和“兒童自我”三種自我狀態的平衡。高效的溝通者常常能夠做到性格交流分析和自我狀態轉換。他們的基本特徵是:在溝通時,能清楚意識到哪種自我狀態在影響雙方的行爲,準確判斷雙方的互動形態,並有意識地調整到讓雙方都能接受的模式,達到溝通的預期
作爲管理者和經理人,在工作中採用兩種性格交流模式是比較有效的,一種是互補式,一種是開放式。互補式交流是指在交談中,發出者和接受者的心態在回答中方向相反。

良好的開放式交流包括

  1. 成人自我 VS 成人自我
  2. 天然兒童自我 VS 天然兒童自我
  3. 愛心家長自我 VS 天然兒童自我
  4. 愛心家長自我 VS 愛心家長自我

在工作中,最有效的溝通方式,是“成人自我”對“成人自我”的交互作用。這種交互作用能促使問題得到解決,視他人同自己一樣有理性,降低人們之間感情衝突的可能性。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