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资治通鉴》[769]| 刘禅到底该不该投降?

蜀汉没想到魏兵会突然降临,根本没做守城的准备,听说邓艾已进入平原,老百姓惊恐不安,纷纷弃家出走,都逃往山林大泽,官府禁止不住。

汉后主刘禅召集群臣商议,有人认为蜀与吴本来是友好邻邦,应该投奔到吴国;有人认为南中七郡,山势陡峭险峻,容易防守,应该逃往南中。

光禄大夫谯周却认为:“自古以来,没有寄居别国仍为天子的,如果到吴国去,也当臣服于吴。而且治国之道从来就没有什么不同,大国吞并小柄,是自然的事。由此来看,魏国能吞并吴国,而吴国不能吞并魏国,这是很明显的。向小国称臣好呢?还是向大国称臣好呢?同样都是受辱,是受辱一次好呢?还是受辱两次好呢?再说前往南中的事,如果要退守南中,就应该早有准备,然后可行。如今大敌已近,祸败将及,而一群奸佞小人没有一个靠得住,恐怕出发之日就是叛变之时。又怎能到达南中!”

有人问:“邓艾已经到了跟前,他还能接受咱们投降吗?他如果不接受,又怎么办?”

谯周说:“现在吴国还没有臣服于魏,大形势使他不得不接受投降;并且受降之后不得不以礼相待。陛下向魏国投降后,如果魏国不给陛下裂土封侯,我就请求亲自到洛阳去,用古圣先贤的大义说服他们。”

众人都同意谯周的分析,但刘禅还是想去南中,狐疑不决。

谯周又上书说:“南方远夷之地,平常就不交纳供奉租税,还数次反叛,自丞相诸葛亮用武力威逼他们,走投无路才顺服。如今如果去南中,外要抗拒敌兵,内要供奉日常粮食物品,费用浩大,又没有其他财政收入,全部要从夷人处征收,他们一定会造反!”

刘禅于是派侍中张绍等带着玺绶向邓艾投降。北地王刘谌怒道:“如果我们理穷力屈,祸败将及,也当父子君臣,背城一战,共同为社稷而死,这样才能见先帝于地下,为什么要投降?”刘禅不听。当天,刘谌哭诉于昭烈帝刘备之庙,先杀了妻子儿女,然后自杀而死。

张绍等人在雒县见到邓艾,邓艾大喜,写信褒扬接纳投降。刘禅派太仆蒋显带着诏书,命姜维向钟会投降,又派尚书郎李虎把士民户口簿交给邓艾,共计有二十八万户,九十四万人,兵士十万二千人,官吏四万人。

邓艾到达成都城北,汉后主刘禅率太子、诸王及群臣六十余人,双手绑在身后,带着棺材(表示接受诛杀),到邓艾军门投降。邓艾持节,为刘禅松绑,焚毁棺材,请刘禅相见。又约束将士,不许掠夺百姓,安抚接纳投降依附之人,让他们恢复旧业。

然后就依照邓禹当年行事(邓禹曾“承制”任命隗嚣当西州最高统帅),代表皇帝任命刘禅代理骠骑将军、太子为奉车都尉、诸王为驸马都尉之职,蜀汉各官员依照原来的级别职务各自重新拜官,或者成为邓艾官属。任命师綦兼任益州刺史,陇西太守牵弘等兼领蜀中诸郡。邓艾听说黄皓奸险,将黄皓逮捕,准备诛杀。黄皓贿赂邓艾左右,得以免死。

【点评】

关于刘禅,先说两个小知识。

其一,刘禅的“禅”,读“shàn(善)”而不是“chán(婵)”。

其二,刘禅,小名为什么叫“阿斗”?据刘禅之母甘夫人说,她夜里梦见自己仰吞北斗而怀孕刘禅,故给儿子起了这个小名。

“扶不起的阿斗”,已经是众所周知的一句俗语,也是刘禅昏庸无能、愚蠢无脑的最大标签。实际上,由于文学作品的戏剧性描写,已经把刘禅过于脸谱化。我们对于历史人物的认识,不能太简单化。

刘禅投降之后,起初历史上并没有留下太多负面评价,陈寿在《三国志》中,甚至还如此评价诸葛亮辅政时的刘禅:“后主任贤相则为循理之君……然经载十二,而年名不易,军旅屡兴,而赦不妄下,不亦卓乎!”直到宋代,刘禅在蜀地仍是一个正面形象,为当地百姓怀念,成都的刘禅祠和武侯祠分列于刘备的昭烈庙两侧,自南北朝兴建,一直保存到北宋。在古代,若是单纯的负面形象之君,不可能为他立祠庙。

后来,在所谓的“正统”封建道德家来看,刘禅亡国,于汉是不忠,于父是不孝,于是乎刘禅昏庸无能形象便永世不得翻身了。

三国时期,哪位皇帝在位时间最长?刘禅也!他做了四十年的天子,这本身就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

刘禅在位的前期,主要是诸葛亮辅政,人们往往只记住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却忘了君臣之道,是两个人的事情,没有刘禅的信任,诸葛亮也是难以彻底放开手脚的。在诸葛亮主持朝政时,蜀汉政权实际上是一种“虚君制”,刘禅在“循名责实”的前提下,对丞相采取百分百授权,任由其建立一个可靠的政府,充分发挥才能。

刘禅或许对诸葛亮功高盖主有些忌惮,但他和诸葛亮的感情非常深厚的,其信任是不可动摇的。这里说一件事。

诸葛亮去世后,丞相参军李邈以为刘禅早就对诸葛亮不满,会对诸葛亮进行清算,他上书说:

“吕禄、霍禹未必怀有反叛之心,孝宣帝也不是喜欢杀害大臣的皇帝,但因为做臣子的迫于形势所逼,做君王的惧怕臣子功高盖主,所以萌生奸计。诸葛亮统率强兵,威严而凶狠。俗话说有五种人物不能让其驻守边境,以避免出现意外。我时常替国家的未来担心。如今诸葛亮死了,也能保全他的宗族了,西北方向再无杀戮出现。全国老小都应该进行庆祝。”

他将诸葛亮比作西汉吕氏、霍氏等嚣张跋扈的外戚,还将孔明之死当作喜事。刘禅看到这份上书,是怎么做的呢?他暴怒,立刻将李邈诛杀。李邈是刘禅在位期间唯一亲自下诏诛杀的人。

清代才子袁枚对后世褒孔明而贬后主的做法不以为然,他说:“孔明之贤,即后主之贤也。”



刘禅在为政方面,也不是像小说描写的那样无能近乎傻子。相反,他是有相当的政治能力的。

诸葛亮死后,刘禅为了加强帝权,取消丞相制,先是以蒋琬为尚书令和大将军,接替孔明“总统国事”,之后又任命费祎为尚书令和大将军,录尚书事,蒋琬改任大司马。这样,费祎主管军事,兼管行政,蒋琬主管行政,兼管军事,两人的权力相互交叉,相互牵制,各有侧重。等到蒋琬去世,刘禅更进一步,“乃自摄国事”,悄无声息地夺回君权,玩弄权术是很高明的。

在处理君臣关系时,刘禅经常表现出极高的情商。

魏国夏侯霸的父亲夏侯渊,当年在争夺汉中时被蜀将黄忠所杀,蜀汉是夏侯霸的杀父仇人。刘禅安抚前来投降的夏侯霸时说:“卿父自遇害于行间耳,非我先人之手刃也。”一句话就将仇恨化解,两军相争,难免有死伤,你的父亲也并非死于我父亲之手。一语带过之后,套近乎说:“我的儿子还是你外甥哩!”(刘禅的皇后是张飞之女,张飞的妻子出自夏侯家族)。夏侯霸因此不再心存芥蒂,在蜀汉死心塌地。

刘禅最严重的错误,是在执政后期,宠信宦官黄皓,致使小人操弄威柄,终至覆国。

悲剧在于,刘禅不是低能儿,看不出来黄皓的人品,但就是不愿处置他。两个原因,一是作为他的“生活秘书”,黄皓把他伺候得很舒服;二是他认为一个小跑腿的,能掀起多大浪呢,他严重低估了黄皓的危害性。若不是因为忌惮黄皓,姜维不会到沓中种麦避祸,也就不会发生蜀国国防空虚的局面。

对于刘禅投降,历史评价两极。

有人说,刘禅怯懦暗弱,为活命可以不顾尊严;身为国君,他未能以身殉国;身为儿子,他未能坚守父业;身为领袖,他未能以身作则,他是不忠不孝,无信无义之辈。

有人说,既不能战,也不能逃,投降是唯一出路。该投降时就投降,接受失败,就是智慧。至少避免了蜀地生灵涂炭,这就是功德。

从当时的形势看,刘禅的投降也属于无奈。表面看,邓艾的奇兵杀到成都附近,人数不算太多,而且地理情况陌生,后勤保障等等都成问题。如果刘禅能组织力量拼死抵抗,给姜维回援的时间,不是没有机会取得胜利的。但是,在古代,通信并不发达,邓艾的突然出现,蜀国并不知道具体实况,神兵天降,蜀汉集团已经丧失了抵抗意志。在这样的情况下,就算刘禅想抵抗,恐怕已经没有人听指挥了。在最后的会议上,只是逃跑的两个方案,没有人提出如何抵抗的。

应该说,蜀国的灭亡,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是综合国力不济,“蜀穷匮至此,固难以支久矣!”在弱肉强食的法则下,实力弱小的蜀、吴被魏晋吞并,只是早晚的事情。

至于刘禅是应该以身殉国,还是接受失败,只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补充一下,当时不少蜀国人还是表现出了过人的气节。除了正文中记载的刘禅的儿子北地王刘谌,这里再举一例。刘禅的后妃中有一位名叫李昭仪的。魏军攻占成都后,将蜀汉宫中的一些宫人赏赐给尚未娶妻的将领。李昭仪愤然说:“我不能二三屈辱!”随后自杀而死。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