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級管理系列——報名談話

        因爲現在報名時間已經確定了,就定於下週二開始報名,於是學校裏安排學生帶好報名要準備的東西,比如說身份證戶口本等類的東西,並且在報名的時候也要分清自己的類別,比如你報的是一般類還是藝術類。

      班裏的常規管理模式下,經常是一旦通知了一件從沒有發生過的事情,學生的問題五花八門,學生對自己的選擇困惑引發很多後續問題,比如說報名的時候我該選哪個學校什麼專業,到底應該報藝術類的還是該報非藝術類。學生自己並不明白藝術類和非藝術類報考的區別,自己對於學校和專業的想法也是比較淺顯:認爲第1次報名就要把學校和專業選好了,然後就去報考。其實第1次預報名只是說自己要參加考試而已,把基本信息登記一下。

        當我進班裏的時候,學校裏的老師已經把這事安排下來了,學生提出的問題五花八門,看我進班就主動的問我相關的問題,我只能說我現在沒看文件,我也不知道報考細節怎樣要求。並且也發現了一個兩難的問題,同樣的一件事情,如果兩個老師都來通知學生,怎樣統一口徑也是個問題。於是,我撥通校長的電話,問詢這樣的事情怎麼做。得出結論是這樣的事商議之後才能跟學生說。

        上完兩節課之後,學生陸續離校,我在班裏就說,不着急你回家的走讀生同學可以來辦公室找我,一起談一談關於升學的一些具體事宜。第1個同學是一個貧困家庭出來的孩子,從小跟爺爺奶奶長大,奶奶靠小賣部的分分利營生。她記憶最深刻的事情,就是曾經因爲兩毛錢而挨一頓打。因此他在考慮事情的時候,第一個因素就是錢的多少,因爲家裏資源有限,所以她必須考慮這個錢能否支付得起,這個錢支付了之後對她的家庭會有怎樣的影響。因此她一方面渴望找到一份能夠比較穩定的工作,但另外一方面她又想着不要離家太近。但是從具體的談話情況來看,比如說我推薦她去做一個打印員,她害怕自己會把別人的字打錯,因爲自己拼音學的不好,我推薦她去學經濟,她說自己如果賬算的不對,可能會讓別人損失一大筆錢,自己的工作也成了問題。從這談話中可以看到她是非常自卑的,但是一個穩定的工作,實際上需要她有一定的競爭實力才能贏得。

        那我鑑於她的特長不夠突出,家庭經濟情況也非常一般,於是我就勸她報一些離家近又非常安穩的學前教育專業,但是,她說自己不想做與小孩子有關的工資,實在不喜歡學前教育這個專業。因此眼看着談話無法繼續,我只能安慰她回去好好想一想,瞭解一下大學及其專業發展。

        第2個同學跟第1個同學的迷茫自卑完全相反,她對自己未來規劃非常明確——舞蹈編導專業,她想知道怎樣去選擇一個好的學校。想讓我幫忙選一下,其實他這樣表達是不合適的,爲什麼?因爲一個好的大學有好多評判標準,對於學生來說,教授和大師寫了多少篇論文不重要,名師對她本人的發展指導更重要。

        她跟我主動陳述了自己已經做的事情,從入學的第二學期開始,她一邊學舞蹈,一邊兼職舞蹈課,於是她積累了一些錢,基本上可以脫離於父母的照顧。因此當我問她,父母意見的時候,她就簡單粗暴的回了一句,說她們管不着。我很震驚於她竟然是這樣的處理方式。她跟我描述了她家庭成員之間的關係,如果自己出去一夜再次回到家裏的時候,沒有人去問她去了哪裏,過得怎麼樣?爸媽看到他她在家裏就覺得是學校放假了,如果沒在家裏,就說明去學校了。

        從她與父母這種互動方式來說,可能因爲在她很小的時候,家長總是對她的付出以錢來計算,比如說買書的時候,父母可能會說你花了我多少錢,交學費的時候,父母還會說你又花了我多少錢。當父母總是給孩子提錢,而不提親子之間的感情,孩子也會這樣的方式對待父母,我自己有錢了,我就完全可以擺脫你的控制。

        對此我想到了一個流行的詞,叫精緻的利己主義。在學生當中,真的有這樣的人,非常工於算計,如果這個老師對她有幫助,她就跟老師禮貌相待,表現的非常親密,如果這個老師跟她沒關係,她就表現的很漠視,彷彿老師跟她半毛錢關係都沒有,只把老師當成自己利用的一個工具而已。

        當自己作爲老師的時候,覺得自己是精緻的利己主義者的受害者,其實想一想工作至今,當受到這樣待遇的時候,就在反思是不是自己做的不夠好,對這個學生不夠好。其實在路上學生會看到你也會禮貌的喊一聲老師,其實這就是對工作的肯定,你不可能指望着學生要像鄰居一樣每天跟你見面,每天跟你聊天。

        爲了解決當前學生存在的問題,我要主動的跟我之前教過的兩級學生獲得了聯繫,獲取她們在升入大學之後的反饋,無論是報名,選專業,還是考試的一些具體信息,這些有效的反饋可以讓我非常有針對性的幫助到現在班裏的同學。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