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管理系列——报名谈话

        因为现在报名时间已经确定了,就定于下周二开始报名,于是学校里安排学生带好报名要准备的东西,比如说身份证户口本等类的东西,并且在报名的时候也要分清自己的类别,比如你报的是一般类还是艺术类。

      班里的常规管理模式下,经常是一旦通知了一件从没有发生过的事情,学生的问题五花八门,学生对自己的选择困惑引发很多后续问题,比如说报名的时候我该选哪个学校什么专业,到底应该报艺术类的还是该报非艺术类。学生自己并不明白艺术类和非艺术类报考的区别,自己对于学校和专业的想法也是比较浅显:认为第1次报名就要把学校和专业选好了,然后就去报考。其实第1次预报名只是说自己要参加考试而已,把基本信息登记一下。

        当我进班里的时候,学校里的老师已经把这事安排下来了,学生提出的问题五花八门,看我进班就主动的问我相关的问题,我只能说我现在没看文件,我也不知道报考细节怎样要求。并且也发现了一个两难的问题,同样的一件事情,如果两个老师都来通知学生,怎样统一口径也是个问题。于是,我拨通校长的电话,问询这样的事情怎么做。得出结论是这样的事商议之后才能跟学生说。

        上完两节课之后,学生陆续离校,我在班里就说,不着急你回家的走读生同学可以来办公室找我,一起谈一谈关于升学的一些具体事宜。第1个同学是一个贫困家庭出来的孩子,从小跟爷爷奶奶长大,奶奶靠小卖部的分分利营生。她记忆最深刻的事情,就是曾经因为两毛钱而挨一顿打。因此他在考虑事情的时候,第一个因素就是钱的多少,因为家里资源有限,所以她必须考虑这个钱能否支付得起,这个钱支付了之后对她的家庭会有怎样的影响。因此她一方面渴望找到一份能够比较稳定的工作,但另外一方面她又想着不要离家太近。但是从具体的谈话情况来看,比如说我推荐她去做一个打印员,她害怕自己会把别人的字打错,因为自己拼音学的不好,我推荐她去学经济,她说自己如果账算的不对,可能会让别人损失一大笔钱,自己的工作也成了问题。从这谈话中可以看到她是非常自卑的,但是一个稳定的工作,实际上需要她有一定的竞争实力才能赢得。

        那我鉴于她的特长不够突出,家庭经济情况也非常一般,于是我就劝她报一些离家近又非常安稳的学前教育专业,但是,她说自己不想做与小孩子有关的工资,实在不喜欢学前教育这个专业。因此眼看着谈话无法继续,我只能安慰她回去好好想一想,了解一下大学及其专业发展。

        第2个同学跟第1个同学的迷茫自卑完全相反,她对自己未来规划非常明确——舞蹈编导专业,她想知道怎样去选择一个好的学校。想让我帮忙选一下,其实他这样表达是不合适的,为什么?因为一个好的大学有好多评判标准,对于学生来说,教授和大师写了多少篇论文不重要,名师对她本人的发展指导更重要。

        她跟我主动陈述了自己已经做的事情,从入学的第二学期开始,她一边学舞蹈,一边兼职舞蹈课,于是她积累了一些钱,基本上可以脱离于父母的照顾。因此当我问她,父母意见的时候,她就简单粗暴的回了一句,说她们管不着。我很震惊于她竟然是这样的处理方式。她跟我描述了她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如果自己出去一夜再次回到家里的时候,没有人去问她去了哪里,过得怎么样?爸妈看到他她在家里就觉得是学校放假了,如果没在家里,就说明去学校了。

        从她与父母这种互动方式来说,可能因为在她很小的时候,家长总是对她的付出以钱来计算,比如说买书的时候,父母可能会说你花了我多少钱,交学费的时候,父母还会说你又花了我多少钱。当父母总是给孩子提钱,而不提亲子之间的感情,孩子也会这样的方式对待父母,我自己有钱了,我就完全可以摆脱你的控制。

        对此我想到了一个流行的词,叫精致的利己主义。在学生当中,真的有这样的人,非常工于算计,如果这个老师对她有帮助,她就跟老师礼貌相待,表现的非常亲密,如果这个老师跟她没关系,她就表现的很漠视,仿佛老师跟她半毛钱关系都没有,只把老师当成自己利用的一个工具而已。

        当自己作为老师的时候,觉得自己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的受害者,其实想一想工作至今,当受到这样待遇的时候,就在反思是不是自己做的不够好,对这个学生不够好。其实在路上学生会看到你也会礼貌的喊一声老师,其实这就是对工作的肯定,你不可能指望着学生要像邻居一样每天跟你见面,每天跟你聊天。

        为了解决当前学生存在的问题,我要主动的跟我之前教过的两级学生获得了联系,获取她们在升入大学之后的反馈,无论是报名,选专业,还是考试的一些具体信息,这些有效的反馈可以让我非常有针对性的帮助到现在班里的同学。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