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问创造改变,放大期待不如让孩子主动预测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自从孩子上学之后,原本相对和谐的亲子关系,逐渐变得微妙起来。尤其是一些当老师的家长,生怕自己孩子拖累全班学生,会无形中给予他们莫大的压力。

作为家长,我们都希望让孩子成为更好的自己,所以会不自觉地为他们规划前方的路。殊不知,孩子们远远跟不上我们原本设定的发展速度,他们更喜欢用一些在我们看来没什么意思的方式去生活。

成年后的我们,卑微地活在当下,很多事情不尽如人愿,所以会把这种对于现实的遗憾,转化为未来的美好期待,强加给我们的孩子。这种望子成龙、盼女成凤的想法,本来是正常的,但一昧地让孩子活在我们的阴影中,这种过度操控的行为,未免有些极端情绪化。

每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他们的人生也各不相同。我们能做的就只有陪伴,去发现各自不同的潜力,去获取内心真实的需求。成年后的我们有些浮躁、有些功利,看着别的家长给孩子办辅导班,也不管孩子愿不愿意,就擅自做主为他们“谋幸福”。

孩子不是我们变相攀比的工具,这种看起来是“为孩子好”的做法,实则恰恰是害苦了他们。如果孩子学习成绩差,作为父母首先想到的不是自身有没有问题,而是如何给孩子课外补习。

我们是优秀的老师,却不是称职的家长。每当学生遇到什么困难的时候,都是想尽办法去解决,而当自己孩子遇到什么事情,或许却得不到父母的关心与帮助。教不好自己孩子的老师,怎能去教好别人的孩子呢?

孩子是无辜的,承受了太多我们来自工作中的不良情绪。我们可以耐着性子去给学生讲题,自己的孩子却总是被我们无端斥责。似乎,孩子没有看起来那般聪明,但也远非想象中的那般愚笨。他们可以独立去做很多事情,只是我们的眼中太过追求完美,忽略了本来可以亲密相处的机会。

与孩子对话,要遵循“不分析、不建议、不批评”的基本原则。孩子的事情由他们自己做主,我们不能借助谈心的契机,去窥探孩子内心的秘密。一但我们把他们的一些私密事情让很多人知道,就很难再走进他们的情感世界。

管理好自己的情绪,才是有效沟通的前提。哪怕再小的孩子,也要给他们一些隐秘区域。不管他们对我们说的话,有无匪夷所思,也要学会平静地去面对。不分析事情的对错,不批评孩子的选择,不建议结果的导向。

有些孩子遇到什么事,不太敢向父母诉说,只因为我们不太擅长控制情绪。家长的任性与专制,错过了与孩子深入沟通的机会,使亲子关系变得狼狈不堪、名存实亡。平等交流、相互尊重,才能获得孩子们的信赖与感恩。

不妨通过发问的方式,不断去试探内心的慌张与欲望。对于有些不便明说的事情,可以通过提问适当引导,让他们给予每个问题在内心困惑时的影响力进行打分。比如:“除了这样,还有哪些选择”、“这是你想要的吗”或者从他们卡住的现状发问:“如果……你会怎样”。

不管是开放式问题、还是封闭性问题,亦或是假设性问题,一定要给予他们充足的时间去思考,千万不要试图逼着孩子去说。因为他们想说的未必我们想听,我们想听的他们未必想说。一定要询问孩子是否需要帮助,并且明确具体的做法,保障孩子独立解决问题的空间与尺度。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