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書這麼好的事》第三輯讀書筆記

第三輯      童書之趣(95-109頁)

蒙臺梭利認爲,兒童擁有一顆能夠吸收知識的心靈,擁有獨自學習的能力,他的觀點是激發兒童的內生命力,把自由還給兒童。

“我們的教育目的就是要幫助這些小孩子去自覺的發展心靈精神和身體的個性,而不是要使他們成爲普遍接受的文中的個體。”~《蒙臺梭利早期教育法》

她給所有父母和正在成長的孩子推薦一本《貝茜成長的奧祕》。從書中發現成長的奧祕,找到自我找到快樂,大人們能從中得到教育的啓發,破譯同意的祕密和孩子一起抓住成長的繮繩,與他們一同成長。

給我印象深刻的是著名兒童文學作家殷健靈的《廢墟上的白鴿》。因爲我曾經帶領學生共讀過她的代表作《彩虹嘴》和《野芒坡》,所以非常喜歡她真摯感人的寫作風格。

《廢墟上的白鴿》故事感人,兩對母女雙線結構盤旋曲折的人生,由於一場災難就會在一起,讓我們讀了冷老師的文章《看到所有夢想都開花》,讓我們彷彿隨着他的筆觸也走進這本書,走進了主人公白鴿的那心靈深處,從文字中讀出了她的心聲,以及她在青春中的成長。

“成長需要一個密碼”,所謂密碼就是孩子與大人的共同記憶,能夠共同擁有並非常的時光,而且這時光無論是苦還是甜,都是曾經一起走過的路,密碼實指向一個更加遼闊的生命旅程。

我想,這也可以說是陪伴孩子成長的密碼。孩子從小到大,在成人的過程中,父母能夠見證孩子的成長是幸福而快樂的。而有的家長從小學就把孩子送到了寄宿學校,這樣在孩子記憶裏,父母的關愛是缺失的。所以,成長需要一種密碼。

《課外》求得與兒童的共感(110-120頁)

童話必須追求的,正是兒童的自我中心主義,並挖掘成功,產生了價值觀,和兒童一起去思考,解決共同感動,童話必須與兒童共感,一邊與兒童反抗體制的“同案犯”。

通往成長的道路絕非坦途

常新港先生的《尼克發表我》,常先生走進的內心,主人公吳小小幼小的心靈渴望被父母理解,缺少關注,缺乏溝通,缺失信任,成長的孩子和那隻小企鵝一樣孤獨無助,即使和父母生活在一起,也沒有親子間的融洽與溫暖。

書中推動故事發展的就是孩子內心對自由的渴望,真實、率性,令人讚歎。

我想到自己身邊的孩子,雖然不能整天陪伴在身邊,但是感覺與他經常交流,但仍然不知道孩子內心在想什麼?還有班級裏的那些留守孩子,父母長年在外打工,一年相聚在一起的時間很短,豈不是更不理解孩子的真實想法嗎?

渴望愛,期盼愛,應該是孩子們的真實想法!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