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来路,业内顶尖编剧、导演们这样说

女儿马上要大学毕业了,聊起对未来的打算,从小喜欢写小说的她说,想在间隔年尝试全心写作。虽然一直在坚持写,但都只是完成功课之后的兴趣。作为旁观者,我深知她对写作的热爱,从小学到初中随手记灵感的本子厚厚一叠,有了自己的电脑后,存在电脑里的小说更高达几十万字,没有读者无须反馈,仅仅写就很快乐。

对她间隔年的打算,我完全支持,在我看来养活自己很容易,难的是有勇气选择自己热爱的方向并为之努力。可我的支持并不足以打消她的忧虑。所以,当我看到《你将来的样子 编剧导演入行经验谈》这本书,觉得特别适合送给她。

这本访谈书,专为有志于影视行业,尚未入行或刚入行不久的年轻人准备的,采访问题征集自这些年轻人,三十一位受访者均为业内顶尖的编剧、导演,比如电影《刮痧》、电视剧《甄嬛传》、《芈月传》的编剧王小平;电影《滚蛋吧!肿瘤君》、《后来的我们》的编剧袁媛;知名编剧史航、导演郑晓龙等。访谈侧重于他们起步之初、成名之前的经历和经验,格外具有参考价值。

没有一帆风顺,有的只是坚信、坚持、坚守

对于成功人士,我们通常会认为他们有着高起点和非同一般的机遇、才华,似乎路比大多数人走得顺,看完访谈发现并非如此,梦想的实现更多来自于他们对自己坚定的信心、遇挫时的坚持和对梦想与原则的坚守。

《欢乐颂》的编剧袁子弹,毕业于武大中文系,在广告公司工作了三四年,周而复始的忙碌,让她对未来充满迷惘和恐惧。机缘巧合,有个机会试写剧本,没报酬没任何许诺,只是试试。虽然最终没拍,却因写得好为她换来了之后的一系列机会。

与袁子弹的偶然入行不同,袁媛一开始就目标明确要成为导演,由于家里没有从事文艺工作的长辈,对艺术院校也不了解。她觉得新闻离电视不远,电视离电影不远,就凭着自己的理解选了新闻专业。当她发现其实完全是两个行业时,又考入中国传媒大学导演系读研。虽然是导演专业硕士,毕业两三年了,她仍觉得能跟剧组有点活儿干就很好。

回顾这样没有“乐观前景”的过往,袁媛说,这个行业拼的还真不是谁才华特别出众之类,还真是看谁能撑到最后。没有任何人是被击败的,都是自己主动放弃的。

在温饱线上挣扎似乎是每个追求梦想的人必须面对的考验。对“您有特别苦的时候吗”这个问题,电视剧《归去来》、《咱们结婚吧》的导演刘江答,当然有,但不觉得苦,刚毕业时住八十块钱一个月的房子,老鼠结伴从床上跑过去。但当时不觉得苦,境随心转,如果你的心境是阳光的,即便在垃圾场,你也还是阳光的。毕业于表演专业的他确信,人生没有白走的弯路,所有的积累都将转化为自身优势。最重要的是把自己的羽翼变得更加丰满,真正严格要求自己。

在步履坚定的人看来,所遇见的障碍不是障碍,而是对自己的磨炼。

体制内体制外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眼光长远

2020作为一个特殊年份,让大家对“无常”有了更深的体会。进入体制内的考试也更受关注,其实稳定和保障也像“围城”,有人想进去,也有人想出来。

编剧史航和导演刘家成,一个曾任中央戏剧学院教师,一个作为京剧演员就职于京剧院,他们都是冲出“围城”的人。对于这“勇敢”的行动,刘家成说,年轻人目光一定要远。对你自己发展最有好处、最有奋斗价值和最能看到希望的就是你要坚持的。

提升专业素质的方法

梦想的实现需要坚持,更需要实力,业界大佬们在访谈中分享了自己不断提升的经验。

编剧、制片人李潇对年轻编剧的建议是坚持写,多写,要写到一定的量才知道自己是否胜任这份工作。

编剧、导演田羽生认为,天天在网上看各种剧,不如细心沉浸在生活里,用心去关心朋友、恋人、父母和同事,这个更加真实的事情能更好地帮助情感的传达,因为电影是传达情感的媒介。不用担心题材的重复性,只要有自己独特的人物和细节,那就是不同的。关于看电影,他的观点是,看十个片子不如一个经典影片看十遍。

谈到对国外电视剧的看法,王小平说,如果想学戏剧结构、语言的话,可以认真看英剧。英剧做得太劲道了,结构、 人物、情节的精密度,还有台词的严谨度,真的不随便写一句台词。她告诉年轻人,所谓的天才型编剧,他们在成功之前所吃的苦都比你想象的多得多。

爱尔兰作家王尔德说,做你自己吧!其他的角色都已经有人演了。很感谢这本访谈,帮助我更有说服力地鼓励女儿安心做自己。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