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的阴影呢?

        前几天在看一篇介绍北宋乔仲常的《后赤壁赋图卷》的帖子时,偶然发现这幅画中的人物有影子,太少见了(原谅我的孤陋寡闻)。


        乔仲常的《后赤壁赋图卷》高29.7公分、长约560公分,现藏于美国纳尔逊·阿特金斯艺术博物馆。上图是该画作的一部分。

        这幅画的人物有阴影,是因为这一段画作反映的是“霜露即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诗句内容与画面相呼应。

       文艺复兴时代的意大利画家已经开始注重明暗法的运用,明暗法使画中的物象统一在一个主要光源发出的光线下,形成由近及远的清晰层次且有立体感。 西方油画家有很多人痴迷于研究光影的效果,为什么中国画家不专注研究光线的明暗变化,对此有多种说法。

       一种说法是西方油画有很强的覆盖能力,相对于油画来说,中国画不太好层层覆盖,更倾向留白。

        中国的水墨材料和西方油画确有很大区别。中国画的设色画法是从勾勒平涂到勾勒分层渲染,这个绘画过程极其繁复,所以才有“三矾九染”一个中国画的专有名词。“矾”与“染”的工序都与材料有关。当渲染次数过多时,颜色容易发灰,底下的颜色就容易被上面渲染的颜色搅动,纸也容易起毛,这时就需要用胶矾水固定底下的颜色,方便再次渲染。

       另一种说法是中国强调传承,自古以来都是这样,中国画也不例外。由于早期的诸多原因不去讨论光影,这种创作方式传承下来,也形成了中国画独特的艺术风格。

       其实对于国人来讲,在欣赏中国画时,知道中国画向来追求的是"画有意境"。一张画常常融入画家对所画场景和对象的感悟,或是借物寄情。中国画往往不是物象简单的再现,而是注重精神实质的表现,通过画作能不能传达画家的感情,即画作能否传神,这才是中国画能保持着持久的吸引力的根基。也许是国画艺术形式的这种特殊性,我们对于国画是否具有阴影已经不再意了。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