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人性及其起源、嬗变和现状】* 短论

所谓人性(本性、天性即人性的同义词),字面上看,无非是指人的生物性和文化性属性,比如贪吃、自私、懒惰、好胜、爱美、好奇、不知足、喜群居、爱炫耀,喜新厌旧、嫌恶心、好逸恶劳、共情意识、悲悯情怀、趋吉避凶、好高骛远、阴险邪恶、见利忘义、虚伪、狡猾、“非人化倾向”、心口不一、故作高深、贪生怕死、……等等;其中有些是属于性格和习性层面的,而其实无不源自于其本性使然。

人性是人与生俱来以及后天习得的东西,其内容比较复杂多样,但是,其基本的内涵大同小异,尤其是生物性的东西,是人类共通的;至于人性的许多表征有较大的差异,其主要原因在于人的后天所处的诸环境和文化氛围的影响、薰陶和形塑所致。这原本是没有什么好奇怪的。

哦,从上面粗略列举的一些人性内容,可以明显地看出,那些东西大都是不好的“令人厌恶”的东西。当然,这些东西在不同的人身上所占据的比重以及表现形式也有较大的差异,就是说,有的人较好的东西比较多,有的人劣质的东西比较多。所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就好像人的容貌、禀赋、性格、气质、心性等等多种多样那样。

当然,这么说,是不是意味着人若以某些客观的视角看,的确是不好恭维的“社会性动物”(E·阿伦森的说法)。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可以发现,大多数的人们总是会说“好人肯定比坏人多。”这种看法从某种意义上,可以看出绝大部分的人实际上总是希望人应该向真、向善、向美的。

自我们大致成形为智人以来的大约600万年(相关专家学者的说法尽管莫衷一是,但大体上依据考古学发掘的化石为据)当中,我们的先民们基本上都处于相当漫长的混沌、蒙昧和野蛮的生存状态之中。饥饿,寒暑,无助,龌龊,苦痛,混沌,昏聩,迷惑,血腥,残忍,嗥叫,茫然,以及无边无际的孤独是他们/她们活命的常态。

总算挨至近1万年,几乎苦撑苦熬了599%的苍凉艰难的岁月,人类的天性似乎才慢慢苏醒,灵性才慢慢萌动。至5000年左右,尤其是近500年以降(文艺复兴,第一次工业革命所发韧),人类的质性和心智等等的“天赋机能”才算是真正逐渐地苏醒了(这实际上只是就一般状态而言的。因为东西方以及其它偏远地域的情况总是千差万别的。)。

现在的我们是到底是个什么样子?进化到何种程度?是否如同迈克尔·泰格马龙等人所谓的生命2.0状态?相信(不同的)人们多多少少或深或浅的,也都晓得了个大概;就算是人的生命已经进阶至2.0状态了 ,是否意味着人在形体和智力方面都是完美的了?并体现符合数学形式的完美上?比如达·芬奇就认为人的面孔及诸器官就很美,合乎“黄金比例”。而在解剖学家或法医那里,情形恐怕就有所不同了。

如果暂且搁置主观性视角,以客观性视角,或者以人类之外的某种视角,如我们的宠物们是怎么看我们的呢?(如川端康成先生在其《我是猫》中的视角;或者如某些“外星智慧者”的视角?)其实,狗并不在意主人究竟美不美,不过专注于会不会给它食物罢了。但可以绝对肯定的是,我们远未进化臻至成熟完美的境界。因此从这个角度上看,许多人沾沾自喜的美貌、聪明或高贵什么的其实不过自欺欺人而已。至于其它诸如智力、良心、彼此关爱以及普世情怀等等方面,仍有广阔的提升空间。

当然,我们现在大体上已经知道了,作为人类,我们也只不过仅仅生存(或蛰居或偏安一隅)在茫茫宇宙之中一颗小小的地球上面而已。当今时代的天体物理学、宇宙学等等相关学科已经大幅度拓宽了人类的视野,并强化了我们的生命意识,推动了我们继续征服自然的豪情壮志。

而我们的历史和社会演进却相当的动荡不宁。几千年来,战乱频仍,灾患难息,残留的问题和矛盾积重难返。好在我们自文艺复兴以来,经过富于正义理性的艰苦卓越的血与火的奋战,毕竟已经走出了沉沉的黑暗和血腥的泥泞,踏上了真正富于文明意义的路途;刚刚不久,我们总算赢得了70年左右的和平时代。和平弥足珍贵,而战争往往一触即发。

尽管可以肯定的是,人类前景虽然光明,而问题仍然颇多,旧的问题和矛盾尚未很好地解决,新的问题和矛盾又层出不穷地涌现出来;许多问题和矛盾事关人类能否继续健康良性地生存发展下去的。

在全球化的今天,这些问题和矛盾(诸如环境问题,政治生态问题,人口问题,贫富差距问题,地区发展不平衡问题,局部地区动荡问题,宗教及意识形态问题,全球政治治理的理念纷争,等等,等等,),从根本上说,还不是人自己制造的么?别的不说,单就花费了那些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研发制造的“杀人武器”(如核武器,生化武器)真的有必要吗?真的有助于人类的和谐发展吗?何况,当今世界的很多地区,依然还相当的贫困和落后呢?

所以,我们不可以回避(任何疑难)问题产生和形成的根源。

我们人,究竟是什么?从生命的实质意义上,究竟想要怎么活,活下去?究竟想要过什么样的生活?究竟想在这颗小小的地球上干什么?才有意义和价值,才能不负苍天厚土?不负先人的希望?不负一生执着的追求?才能与整个人类的进一步发展相匹配?

说到人,话题肯定无限繁复。人的心性是一个十分美好而又可怕的“怪物”。人嘛,为什么我们大致相同的躯壳却容纳着极其复杂的内瓤?而这里的“内瓤”,主要指人的(形形色色的或千奇百怪的)意识、思想、欲念和情绪也包括每个人对许许多多问题的框定、质疑、解读和认同

而我想弱弱地问,说到底人是不是有无优劣高下美丑慧愚善恶真伪贵贱等等之分?是的;然而许多时候,其界线总是模糊的,甚至相互转化也是常有的事情。如果说人是如何如何的美好,这不过是道德层面的文过饰非一厢情愿罢了。人在有些环境和诱因之下,是非常危险甚至是残忍邪恶的动物;同时,人又是非常善于伪装的。试问,这时候,人还有什么美好可爱可言吗?

我要说,想要弄清楚这些问题,首先,无论如何,我们必须面对历史和现实。任何无视历史和现实的想法,都有可能偏离正确的思想轨道。如若形成了偏执的信念,势必对我们自己乃至整体产生不利的影响。因为,思想和情绪会引领和左右我们的行动。远见总是虚无缥缈的,而急功近利则是人们趋之若鹜的。

何以仍旧如此?一言以蔽之,还不是因为人类尚且未能从根本上摆脱贫困、安全和不平等的渊薮。换句话说,人类的天性(即本性)未能很好地沿着健康、美好和完善的方向进阶。

其次,我们必须具体到人及人自身,作细致入微的研究。而这些研究当然要从生物学,人类学,伦理学,社会学,社会心理学甚至医学诸相关层面作相对严谨的调查研究,得出切合实质的结论,以科学地指导我们的生活和社会实践,令我们人类不至于误入歧途,一次次陷入痛苦的动荡纷争之中。

其实,人性以及人的心性的纷纭复杂的内涵,主要源自生存的现实和形形色色的文化土壤。因此,文化的问题是一个关乎整个人类的大问题。因为,文化是由人类自己在漫长的生存实践里逐步创造出来的,反过来,又必将影响或形塑创造者自身。这种影响、薰陶和形塑的机制非常复杂。

我们人类,无论是哪个时期、哪个民族、哪个国度,情形千差万别,无不打上了文化的烙印,并形成了自己的独有个性和鲜明特色。这些,在某些情境和条件下,也极易发生摩擦、碰撞和融合。这就是群体矛盾、民族矛盾,宗教矛盾以及政治矛盾和社会矛盾产生的根源之一。

现实社会是一个无形而又残酷的大熔炉。无论是什么人,为了生存和繁衍,都要经历生活现实的磨砺和冶炼。要么成为成品,要么成了残次品,甚至废品。这当然也要看各人的际遇和造化了。要我看,一个人是否幸运或幸福,除了外部环境和条件的因素,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无疑在于各人自身的禀赋、心性、品性、慧根、天赋、意志、能力以及良善的修为。

如果我们仍旧阈于一己狭隘的本性化固守,执迷不悟,不能痛下决心,尽可能地剔除自身属性的劣质,尽可能地完善各人的美好天性,荡涤随时随地沾染的污秽,提升我们的智慧,勇于肩负原本属于我们的责任和义务,那么,我们人类的美好前景还会在哪里呢?

说到这里,我忽然想起来那个“太阳王”路易十四,在几近空虚、无上奢华之后,竟然说的极端自私恶毒的话:“我死后,管他洪水滔天。”上了断头台死后,真的给子孙留下了40亿天文债务。而我国的历史呢?

再比如,董仲舒《春秋繁露》有一句话,就颇能说明问题:“春秋二百四十年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细恶不绝之所致也。”等等,不胜枚举。也还有许许多多消极之辞者,比如,一个叫姚少师的在其《自题像赞偈》中有云:“看破芭蕉拄杖子,等闲彻骨露风流。有时摇动龟毛拂,直得虚空笑点头。”难道,很多世事,我们真的就可以回而避之,置身世外,逍遥自在吗?

在我看来,历史社会里或当下社会生活当中那些人们的生活表征和形态,无论多么稀奇古怪,一切的根源无不源起有各自的天性使然。只是很多时候看上去演绎(或者说是表演)得五花八门,炫人眼目罢了。

当然,一个健全的社会,仅仅一个人或一群人的成功和失败或隐退什么的,并不能说明什么——比如,有一句话叫做:“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如李斯、淮阴侯等等血淋淋的例子,难道不足以警示我们有些人吗?

然而,大道宏阔,毕竟,好的社会需要万众的良好合力支撑和协同。这里的道理也许就像亨利•托马斯•巴克尔所说的那样:“人的行为……实际上从来就不会是不一致的。无论表面上看来有多么反复无常,其实只会构成某个巨大的、存在着普遍秩序的系统的一部分……这便是现代世界内部运行的规律性。”

                                                                                                                                                                                                     古蓝云   2020.11.13.修改.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