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長路上】心智成熟

hello,hello,大家好!我是能幫助你們發現內外在美——形象設計師小夏

最近閱讀了《少有人走的路》,挺早的時候就知道這本書,當時看着書名,認爲應該是講個人成長的書,也好奇爲什麼叫少有人走的路。

因爲人生本來就是一場充滿磨難和冒險的旅程,更是一場磨練我們心智的旅程。

有的人活到40-50歲,還像個孩子,處理問題幼稚,遇到困難逃避、推卸責任,對待人際關係矛盾重重,那叫心智不成熟,心理不健全。

人生每個階段都是一次次成長性跨越,要的就是我們有勇氣去承擔每一次遇到的問題,每一次的沉澱,造就我們一直走在不斷成熟的道路上。


心智成熟包含兩大要素:

1、自律

2、真正的愛

我們一起來思考下“我是否具有自律性”、“我是否懂得什麼叫做真正的愛”,帶着這兩個問題我們一起進入今天的《少有人走的路》


成熟第一要素:自律

所謂自律,就是我們主動要求自己以積極的態度去承受痛苦,解決問題。

人性第一大弱點:懶惰

我們在嬰兒期的時候享受着“衣來伸手飯來張口”,以至於到了成人後,還是會有部分人未脫離這種依賴感,遇到事首先想到的是找人幫忙解決,自己躲在後面,享受結果。

所以人與人的差別,人與人心智成熟的差距就在每一次懶惰下不斷拉開,就像我們平常說的“乳臭未乾”、“媽寶男”、“啃老族”…


自律的四個原則:

延遲滿足、承擔責任、忠於事實、保持平衡。


第一個原則:延遲滿足

1、什麼是延遲滿足?

就是不貪圖暫時的安逸,先苦後甜,重新設置人生快樂和痛苦的次序。

首先面對問題並感受痛苦,

然後解決問題並享受更大的快樂。

且在充滿問題和痛苦的人生中,推遲滿足感是唯一可行的生活方式。


2、案例:有一位30歲的財務專家,過來做心理治療的作者這邊諮詢,希望能改掉她一直拖延工作的壞習慣。

後來作者問她:“你喜歡喫蛋糕嗎?”

女士:喜歡。

作者:你更喜歡喫蛋糕還是奶油?”

女士興奮的說:“啊,當然是奶油啦”

作者:那麼,你一般是怎麼喫蛋糕?”

女士:那還用說,我通常先喫完奶油,然後再喫蛋糕。


接着聊到對待工作的態度:

她上班第一個小時,總是去先完成容易和喜歡做的工作,而在剩下的六個小時裏,面對那些比較困難或不喜歡的事,總是儘量去迴避,時間就在她糾正中一分一秒的過去了,工作也就一直拖到不能拖爲止再去開始做。

這個案例:就是我們經常說的“拖延症”

我們面對自己不喜歡或困難的事,總是優先去完成喜歡的、容易的,即產生內耗又在浪費時間。

我們可以換個角度來看待這個“拖延症”,想案例中的女士,按一天工作7小時算,我們是願意選擇“1小時痛苦6小時幸福”還是“1小時幸福6小時痛苦”,

我想毫無疑問,我們都是愛自己的人,當然會選擇“1小時痛苦6小時幸福”,但又爲什麼我們可能堅持了一陣又會再次出現拖延,不自律,那就是我們的“懶惰”在作祟。

想要如何克服懶惰,請繼續往下看~


第二個原則:承擔責任

承擔責任毫無疑問,可以用一句話概括“這是我的問題,要由我來解決”

這句話,讓我想到,現在社會家庭水平越來越好,且家裏要嘛獨生子,要嘛兩個孩子…特別是爺爺奶奶帶的,寵溺孩子現象普遍存在。

“你還小,不會,我來”、“你喫飯了會弄髒衣服,我來喂”…我們這些育兒方式會嚴重阻礙孩子原本該成長的點,心智該成熟的節奏。

我想說:“請相信你的孩子,他們天生睿智,有自己該走的成長路,磨難也是他們自己該承受的,你爲他做原本他自己會做的事,他就少一次鍛鍊成長的機會。”

當然父母可以幫助孩子走向心智成熟,但首先父母本身要不斷學習成長,心智不斷趨向成熟,

我們才能把握住做做父母該有的敏感,瞭解孩子的需求,主動投入愛、時間和精力,甚至和孩子一起承擔痛苦,這個過程本身就是父母爲孩子的成長應該承擔的責任。


如果一個人心智沒有發展健全,在承擔責任這個過程中,可能會出兩個極端:

神經官能症和人格失調症。

1、神經官能症

這一切都是我的問題;過度內疚;自己活得很痛苦。

案例:一個軍官的妻子,因爲過度寂寞讓她難以忍受。

她每天都會駕車到軍屬俱樂部,希望結識到新朋友,可她又很苦惱,因爲她總覺得自己與其他軍入的妻子格格不入,感覺她們都很不願意和自己交往,她就在想:“我一定有什麼問題,是不是我的性格太內向,”她沒辦法理解,爲什麼自己不受歡迎。

她以爲,自己不受歡迎,是自己怪異性格的結果。

通過跟作者聊天過程中,發現她智商高於常人,進取心也比一般人強烈。

原來這纔是自己與別的軍官妻子以及自己丈夫合不來的原因。

因此她終於意識到,她的寂寞不是她的錯。她也做出了更合適自己的選擇:

跟老公離婚,回到大學校園,一邊讀書一邊扶養孩子,如今她在一家雜誌社當編輯,嫁給一位事業有成的出版商。


小結:

凡事都覺得是自己的錯,把一切責任攬在自己身上,未免也太難爲自己了吧!

我們每個人都應該有自己的獨立個性,要相信自己值得被人愛,要有自己的界限,不要過於參與別人的人生。

因此我們可以通過看他人的故事來減少自己的事故,但並不是依葫蘆畫瓢,因爲每個人的實際情況不一樣,家庭環境不一樣,性格不一樣…我們能做的就只是是“借鑑”而已,更多需要帶入自己的思維去甄別。


2、人格失調症

這一切都不是我的問題;推卸責任;會讓別人活得很痛苦。

案例:同樣在沖繩,有一位年輕的軍人妻子自殺,後來被搶救過來,

作者:“爲什麼要自殺?”

她:這個地方讓我覺得很無聊,我想要回國,如果還待在這裏,我還會自殺。

作者:爲什麼這個地方讓你感覺那麼痛苦。

她抽泣着說:我在這裏沒有朋友,我很孤獨。

作者:那你爲什麼不去交朋友?

她:因爲我住在這該死的居民區,沒有人會說英語。

作者:那你爲什麼不駕車去美軍家屬區,或者去參加軍人妻子俱樂部,那裏可以結交到朋友。

她:因爲我丈夫白天要開車去上班。

作者:既然你白天孤獨和無聊,爲什麼不開車送你丈夫上班?

她:因爲我們的汽車是手動擋,不是自動擋,我不會開手動擋汽車。

作者:你爲什麼不學着開手動擋汽車?

她:就在這裏這麼糟糕的道路上學習嗎?你一定是瘋了。


哇,這個軍人妻子,把自己自殺的理由推得一乾二淨,責任在環境,在自己老公,在硬性設備上。

作者說什麼都有她自己認爲很充分的理由,其實更多的是自己懶惰的藉口而已。


看到這個案例,我想到身邊的一個朋友,她一直在家當家庭主婦,照顧孩子,但她又不喜歡這樣的狀態,我去建議什麼,她都能把責任推出去,彷彿就像在說“不是我要這麼一直生活,我也想改變,但是我沒辦法”,因爲沒人幫她帶孩子,因爲家裏經濟條件不允許,因爲自己孩子多,因爲媽媽身體不好,因爲自己出去上班掙不了的錢還不夠交孩子補習費…

她能想出不能出去上班的理由很多,但她既然找不出一條要出去上班的理由,可悲又可恨,當然我知道因爲她結婚後再也沒有進入社會這個大環境,所以害怕去面對外面的一切未知,但是在心智成熟這條道路上,更多的是要靠自己去面對去解決問題,如果連第一步都不敢踏出,那哪來的自信,哪來的自己,哪來的成長…

更何況育人先育己,言傳身教,自己不成長如何教育好孩子,到頭來,遇到的人生難題只會越多,不會越少。


3、忠於事實

就是可以根據實際生活中的事實不斷去修訂自己的人生地圖。

4、保持平衡

就是凡事要有一個度,既要承擔責任也要積極不該承擔的責任。


我們光有自律就夠了嗎?

或者說如何去保證我們一直保持自律、約束自己的言行舉止?那就需要愛,因爲愛我們願意放棄我們的舒適區,放棄我們的懶惰…

所以愛是人們自律的原動力!


成熟第二要素:愛

什麼是真正的愛?

它是爲了促進自己和他人心智成熟,而不斷拓展自我界限,實現自我完善的一種意願。


四種愛的誤區:

1、墜入情網

墜入情網不是真正的愛,它是一種激素分泌,一種慾望,就像我們經常說的一見鍾情。

就像兩個人在酒吧認識,一見鍾情後墜入愛河,是一樣的意思,裏面更多的是慾望的成分,更多的只是當時享受的快樂,因爲他們並沒有考慮責任,以及後續的一些事情。

2、精神貫注

精神貫注不是真正的愛,它的對象可能是人也可能是狗或者一項興趣愛好(高爾夫球、美術、音樂…)

真正的愛是要促進自己或他人心智成熟,對象是狗的話,我們是沒有辦法去促進它們的心智成熟,最多就是把它送到寵物店,讓他們去訓練。

3、依賴性

過關注、過度依賴不是真正的愛,是佔有是依賴,

過度依賴的人,只是想要那麼一個對象,想要在一段關係中找到自己的存在感,因爲他沒有安全感,他害怕一個人待著,害怕只有自己一個人存在於這個世界上。

案例:

有一箇中年男子,他身上有很多不良習慣,因此最終他妻子帶着孩子離開他,最初找到作者說,他沒有她活不了,很愛她。可能三天後,他很開心的過來告訴醫生,我好了,因爲我現在有人愛了,那天晚上去酒吧,有個女生說愛我。

作者終於明白,原來他說愛他妻子,根本就不是真正的愛,只是他在依賴她,依賴這段關係。


4、自我犧牲

自我犧牲不是真正的愛,每個人做每件事,都是爲了滿足自己的某種需求。

像很多父母跟孩子說:

爲了你,我放棄了自己,放棄了一切,其實她的這種自我犧牲可能只是爲了逃避現實、逃避恐懼。

還有像一個男的過去找作者說:

自己很苦惱,爲了家裏的每個人奉獻自己的精力,把他們都保護的很好,自己能付出的就付出,那爲什麼就是沒有得到回報呢,他們不懂得感恩,不懂得心疼自己。

那是因爲他在爲這段關係做自我犧牲,他對家人的好,是因爲他對父親是一個不負責任的人,因此他恨他父親,他把對父親的恨轉爲對家人的愛,他不想自己變成父親一樣,他想要樹立自己的好父親、好丈夫形象,所以一味去妥協、退讓,直到沒有自己的底線、原則。


上面這幾種愛的誤區,都不能去促進自己和他人的心智成熟。

雖然前三種:墜入情網、精神貫注、依賴性可以成爲愛的基礎,但也不是真正的愛。

因此我們一起來重複一下:

真正的愛是爲了促進自己和他人心智成熟,而不斷拓展自我界限,實現自我完善的一種意願。


愛的勇氣

在愛的這段旅程中,在促進自己和他人這段旅程中,我們要承擔很多風險:

失落的風險、獨立的風險、投入的風險、衝突的風險。

1、失落的風險

我們人活在這個世上,我們會面對很多痛苦,會經歷很多失去…

像一段關係的結束我們會失落、傷心,像親人的離世,我們會痛苦、悲傷。

但不是說失戀了或者親人的離世,我們就變得害怕,不敢去愛,不敢再爲任何人付出愛,那麼我們終將會跟寂寞孤獨相伴,因此而無法達到心智成熟,因爲不敢再去拓展自我界限,實現自我不斷完善。


2、獨立的風險

我們從孩子到成年,是一次大的人生成長跨越。

有些人害怕去跨越,因爲從孩子到成年的跨越,是一次大的轉變,要自己去獨立面對人生中遇到的問題,要自己去解決這些問題,

因此這個過程的順利實現需要有父母小時候給我們真正的愛,父母的信任會讓我們自尊自愛,會讓我們有勇氣去面對困境,會讓我們對自己有信心並對自己走的每一步都有要求,而不是渾渾噩噩過一生。


3、投入的風險

每斷關係的最終存在,都需要我們不斷付出,不斷投入,只想要沒有付出就得到愛,那是天方夜譚,即使得到了也只是短暫性。

有些時候甚至要有承諾,像對要跟你結婚的人承諾,對孩子要承諾。承諾會給對方安全感,並感受到我們對他們真正的愛。


4、衝突的風險

每個人都存在於一段️一段的人際關係中,最苦惱的也是處理人際關係。

只要與人相處就會有矛盾有衝突,這太正常不過了,因爲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都有自己的思維模式,都有自己的與人相處的風格。

但有時候我們去跟人發生衝突,去指責對方,責備對方,潛意識想要表達的意思是:“你是錯的,我是對的”,因此只有當我們沒有站在道德的制高點上或沒有覺得自己認知、權威比別人高一等我們也就會更加成熟,更加理智去面對衝突和不會輕易去責備他人。


愛是行動,而不是一種感覺

任何愛人的方式都需要用行動去表達,而不只是用感覺、用語言去表達。

愛他就要去承擔愛的風險,要有愛的勇氣。比如孩子淘氣點,我們就輕易放棄“投入的風險”,就不對孩子繼續投入和關注,只想離得遠遠的,

就像很多媽媽只喜歡嬰兒期的孩子,到了2-3歲孩子有自己的想法和語言表達,不一定她說的話孩子會照着做,因此就開始“厭惡”孩子,看到別人家的嬰兒,就說我好喜歡小孩,好想抱抱,對自己的孩子就沒有好脾氣…

因此愛他,就用行動表示,去關注他,去陪伴他,用耐心慢慢陪他成長。


愛與被愛

很多時候我們都想要別人來愛我們,但在此之前,我們要先成爲被愛的人,並做好被愛的準備。

要做到這一點,我們需要把自己變成自律和心中充滿愛的人。如果我們只是一味的希望別人來愛我們,我們就無法真正去愛別人,實際上就變成依賴,那麼我們就無法達到這樣的狀態。

當我們不求回報的去滋養自己和他人時,不知不覺我們就變成最可愛的人,愛也會在不經意間降臨在我們身上,不論是他人的愛還是上帝的愛。


“自律與愛”是我們這一生中都要不斷去追求的目標,不斷去拓展自我界限,完善自我意識,不斷去修訂自己的人生地圖,最後讓自己心智不斷成熟的同時促進身邊人心智成熟。












自我界限:

剛呱呱墜地還是嬰兒期時,我們沒有自我界限,認爲自己和其他人和整個世界都是一樣的,當我們揮着手臂世界也跟着揮手臂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