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八字的《天净沙·秋思》为何如此动人?诗学大家这样解读

一直特别喜欢古诗词和水墨山水画,对我而言,它们是触手可及的“诗和远方”,将我暂时带离日复一日的庸常。因此,各种谈诗论画的书也成了我的兴趣所在,即便那些高深的专业书,比如叶维廉的《庞德与潇湘八景》。

庞德是美国现代主义诗人,有“诗坛巨匠”的称号,他被“潇湘八景”组画吸引,希望将“诗中有画”的境界体现在英文诗中,为此做了文法上的尝试。在比较文学领域颇有建树的诗学研究大家叶维廉先生,对庞德在中国诗画美学影响之下的风格变化进行了探讨与阐述。

书的第一章对比了中英文在逻辑思维和文法上的特点及不同,解释了古诗意境之美的缘由。第二章对牧溪、玉涧、米芾等人的馆藏水墨山水画进行对比赏析,阐述了以云山烟水的空蒙表达的关于“有和无”的深微领悟。

古诗的韵与美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短短二十八字,写尽了漂泊之人的羁旅愁绪,充分体现中文诗语法的灵活。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前三句将意象罗列并置,直接呈现强烈视觉性的事象,使物象与物象(枯藤,老树,昏鸦)之间形成一种共存并发的空间张力,如同绘画带引读者发挥想象,达到身临其境的效果。

中文里没有动词也能成句,动词没有时态的词尾变化,使诗中的经验得以超越时空,引起共鸣。

书里写道,诗就是通过印象寻找跃动的感觉和气氛的视觉化。文言文中的一字兼有数种词性,使它在“捕捉细节,建构不可言说的感觉、气氛”时,有着神奇的力量。比如“雨过杏花稀”,“稀”既是“稀少”,也是“变稀”。比如“潮随暗浪雪山倾”的“暗”是形容词,“倾山雪浪暗随潮”里的“暗”作用接近副词。

中国古典诗中语法的灵活让字与字之间建立了一种自由关系,读者在字与字之间保持着一种“若即若离”的解读活动。这些字,仿佛一个开阔空间里的物象,由于事先没有预设的意义与关系的“圈定”,我们可以进出其间,可以从不同角度进出,获致不同层次的美感。

山水画的玄与寂

书的第二章,作者写道,画中之“空”作为一种负面的空间,一种冥寂沉思的状态,任万物素朴而宏丽地兴现,在中国山水画中占极重要的位置。

并以禅画家牧溪与玉涧的潇湘八景为例进行说明:

云雾空蒙扩大到全画的四分之三,把空寂提升为主要的美学客体对象。牧溪的《远浦归帆》画中几乎没有一般熟识的山水,除了一角前岸几株黑树影,剩下是无尽空间的延展,远山逐渐,不,仿佛继续溶入雾里,应该说被雾所溶化,只觉得有一种气韵在浮动。
微影小舟二叶,隐隐约约,得而复失,失而复得,说看见不如说感着,有风起,霍霍的昏黄,把杳霭卷入巨大无垠的空无里。

如诗般的文字,画中以云雾消解距离视觉所呈现出的“山色有无中”,带领我们不自觉进入冥思听静的出神状态。

相信每个人都对那影响了美国诗坛巨匠的山水画充满好奇,令人欣喜的是,随书附赠庞德所收藏的潇湘八景图高清扫描的册页,让我们有机会一睹真颜。

值得一提的是,这本书是中英文双语版,英文爱好者们能从中得到更大的收获。

写到这里,想起舒国治在《门外汉的京都》里说“每兴起出游之念,最先想到的常是京都。”为的是“沾染一袭其他地方久已消失的唐宋气韵”。如今看来,走进唐宋古韵是多么奢侈的“诗和远方”,幸而还有这些诗与画!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