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以贯之则通》

2020.11.28 佳豫

东方有佳人,豫云圣贤道

幸福大先生,逍遥女作家

《未来学院》院长

《佳豫太空站》站长

豫见生命,绽放天性

因上精进,果上随缘

《一以贯之则通》(解读论语第273天)

日经第607篇(卫灵公第十五)

经典原文: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

孔子说:“赐啊!你以为我是学习得多了才一一记住的吗?”

子贡答道:“是啊,难道不是这样吗?”

孔子说:“不是的。我是用一个根本的东西把它们贯彻始终的。”

子贡叫端木赐。孔子的弟子们都很佩服孔子样样都会,以为他学得很多,记得很多,样样都学、样样都通,才成为圣人。

当然孔子也确实博学多能,但是,他依靠的是一以贯之。也就是说,广闻博知,一门深入。学多学少不重要,最重要的是要抓住这个一,通了这个一就行,正所谓一通百通,下面就好学了。

比如,儿子学习数学,他就卡在竖式计算,他通不了,所有的题目都不会做,于是我就教他方法,一题懂了,题题都通了,一下从全错到全对。于一点中解无量,于无量中解一点。

再上升一维,外面没有别人,只有自己,和宇宙是合一的状态,所以,印度那个合一大学起的名字是智慧的。放下妄想、分别、执着,你才能归一。

无明就是妄想,我们的念头就是无明,其实本来没有无明,偏偏要问无明在哪儿;本来不起心、不动念,偏偏起了念头要问问题,于是就陷在无明当中。愈陷就愈不能归一,所以,没有一心,怎么贯通?!

《道德经》里面讲: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也就是说,学得多、记得多跟学道没有啥关系,关键在于能不能得一心。《里仁第四》里,孔子对曾子就说过这个:参乎!吾道一以贯之。

为道日损,这个损就是减少放下,把原来心中的妄想、分别、执着统统放下。到了无为就无不为,整个宇宙都通达了。

曾子好像听明白,他出去看到其他弟子还不明白,就给了他们一个方法,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当然,孔子的这个“一以贯之”绝不是曾子说的“忠恕而已矣”这么简单,忠恕是道的一个相,仅仅是入门而已,入门和到家则是两回事。可以看到,曾子都没到家,何况是子贡,孔子的弟子中,只有颜回是到家了,得到了孔子的心传。

所以,现在再来看《道德经》里这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jiào)。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就又加深了一层理解,那种感觉说不出来,但是存在。

突然可以理解,为什么古人的文字没有标点符号了,同一句话,每个人读的理解都不同。谁能触摸到那个最核心的点,谁就能通达宇宙。

我们说,不同的场要显不同的相,要懂得灵活变通。

《大学》里讲:“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也就是说,小人闲居的时候,不太注重自己的言行,比较随便,比较随意。

《论语》乡党第十里又讲:“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也就是说,孔子一个人独处的时候,比较放松自然。

两者看来似乎有点矛盾,独处的时候到底是应该比较放松呢还是比较拘谨呢。我们发现,就算是同一种思想,也会出现两种不同的说法。

比如说:狭路相逢勇者胜,有时又说:退一步海阔天空。

如果不通,思想就会打架,这就是学习的误区和瓶颈。如果只是记住,不能够用它背后的逻辑去穿透,是不能达成灵活运用的。

突然对孔子说的: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又有了重新的解读,也就是说,一切都要一以贯之,不断推倒重来,参背后是什么,背后是什么,找到那个根本。

我们学了很多,要有贯穿的能力,知识点都是相通的,如果还没有找到很连贯的感觉,说明还没有具备这种连贯的能力,没有找到一心,也就没有能把它们贯穿起来。只有贯穿起来,才能成为自己的东西,否则都是一些零散的知识点。

所以,儒释道其实是一体的,讲的都是一个道理。如果能把理论转化成实战,那就通了,如果不能,那就还有卡点,还不通。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