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讀書筆記06:孔子平凡人的一面

繼續“問政”篇。

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於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這句話現在通行的解釋是這樣的——

孟懿子問什麼是孝道。孔子說:“不要違背禮節。”不久,樊遲替孔子駕車,孔子告訴他:“孟孫問我什麼是孝道,我對他說,不要違背禮節。”樊遲說:“這是什麼意思?孔子說:“父母活着的時候,依規定的禮節侍奉他們;死的時候,依規定的禮節安葬他們,祭祀他們。

但我其實不太認同這個解釋。這樣解釋最大的問題是人爲把孔子拔高了,有種粉絲爲了給偶像打call,硬是要將偶像行爲高大化,所謂強行“微言大義”的感覺。

爲什麼這麼說呢?因爲和孔子對話的這位孟懿子,他是孔子可能最討厭的人。

在孔子活着的時候,他所在的魯國有三個強大的貴族,分別是孟孫氏、叔孫氏和季孫氏,史稱三桓。這三家勢力有多大呢?達到了架空魯國國君,成爲魯國實際掌權者的地步。

(這裏插一句,在春秋末期戰國初期,國君被貴族架空,貴族被自己領地內的小貴族架空的例子比比皆是,非常常見。比如一般認爲的標誌歷史進入戰國時期的開端,就是晉國被國內韓趙魏三大貴族給瓜分了,史稱“三家分晉”。)

孟懿子就是三家之一的孟孫氏的族長,這個身份是非常顯赫的。

然而孔子應該非常痛恨這位孟懿子。

爲什麼呢?這就需要我們拋開孔子至聖先師之類的名頭,還原到他這個人——他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很簡單,孔子是一個有一定政治能力,有非常強烈的政治野心,但又堅持固守自己心中信念的這麼一個人,這樣的人,最討厭的或者說最恨的,肯定是讓他政治上失意的人。

孟懿子就是那個讓孔子政治上失意的人。

其實孟懿子一開始對孔子很好,因爲孟懿子的父親孟僖子曾經很鄭重的要求孟懿子尊重並重用孔子,而孟懿子也確實是這麼做的,正是在孟懿子的大力推薦下,孔子才能夠從魯國一個貴族的家臣,一躍進入國家權力中樞,最終當到了代理宰相的高位。

是的,孔子人生政治道路的最高點,就是以大司空的身份代理丞相,《史記·孔子世家》是這麼說的:

定公十四年,孔子年五十六,由大司寇行攝相事

然而,這個最高光的時刻,也是讓孔子摔得最痛的時刻。

孔子在“行攝相事”前後力推了一項政治舉措:“墮三都”(墮字讀做hui,一聲),具體是什麼,我們今後再聊。

孔子的這項舉措最終受到了孟懿子牽頭的魯國大貴族的激烈反對,最終,墮三都失敗,孔子也沒能當上真正的國宰,並在不久後下野流亡國外去了。

瞭解了這些背景,那麼孔子對孟懿子的那番話就值得重新審視了。因爲根據現有資料可以判斷,這段對話大概率是發生在孔子下野,周遊列國,重新回到魯國這段經歷之後。我們再看一次:

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

孟懿子問什麼是孝道,孔子說“無違”。

這是什麼意思?孔子明明就是一個很記仇但又不好得罪大人物的人在耍脾氣呢。

這個“無違”說的是啥?就是暗示孟懿子:你父親讓你聽我的,重用我,你可沒做到哦,你現在還好意思來問什麼是孝道?你就是個沒有孝道的人!

你再看這段話,是不是滿滿普通人的小脾氣在裏面?

這樣很普通人,非常生活化的孔子,其實在論語裏還有很多,今後有機會我再一一找出來聊。

但很可惜,至聖先師的名頭太響,又被歷代讀書人不斷神化,這平凡人的一面,當今的論語解讀裏,再少看到了。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