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想到,很多溝通矛盾開始於:不會說事實

​說話,就是給心理營養,有營養,纔有內動力。

再好的教育理論,終歸要回歸日常溝通——每一句話,每一個眼神,每一個動作……所有能被對方看到、聽到、聞到、覺察到等都是溝通,它們無時無刻不在給孩子影響(好或不好的)。

在學會如何溝通之前,先清晰一個重要的基礎點——表達“事實”(而非“評判”和“標籤”)

什麼叫事實,什麼是評判,先舉個例子。

比如,家長看到孩子寫作業時愛看手機,有的家長也許本能就會說“你學習很不認真”,這說的是事實嗎?不,這是你給的一 個標籤。那如果說“我覺得你最近學習狀態不是特別好”呢,這是事實吧?也不是,它是評判。“我有兩次發現你做作 業時在看抖音”,這纔是一個事實。

再看下面兩個例子,並思考:分別用三種方式去表達的時候,感受一下,對方的感覺有沒有不同?

某同學遲到,老師當面指出其問題——

事實:“我看了下考勤登記,上週你有三個遲到記錄”

評判:“你最近經常遲到”

標籤:“你這人太沒時間觀念了”

領導指出某下屬在會上的發言問題——

標籤:“你真是一個不會說話的人”

評判:“你這個人不太會做事,你一說話就得罪”

事實:“上次會議,你說了幾句話讓一些同事感到不舒服”

所謂“事實”,就是對一個具體行爲和現象的描述,具有客觀性。“評判”是在某個事實的基礎上所產生的個人主觀想法,而“標籤”則是一種更加具有主觀性的評判,往往涉及到人格層面。

區分它們重要嗎?

其實關鍵不在於這,而在於:你因爲看到孩子“作業時看抖音”,然後開始數落孩子“學習不認真”或說其他一些上綱上線的話(你有情緒,但不知道怎麼表達和迴應),當孩子聽到父母的評判後,帶來的糟糕的感覺才成爲了問題……

所以,往往很多時候,你看到是某個“事實”,但因爲說出來的是你的“評判”或“標籤”,導致它成爲很多溝通矛盾的源頭

當然,遇到問題,不是隻說事實就行,很多時候,需要表達我們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具體該如何迴應呢?

我會分四個板塊來說明白“到底在什麼情況下,用怎樣的迴應方式”,下一篇見。


/ END / 

文 | 一點老師 | 原創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