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人巴菲特和他的金融帝国

一个寻常工作日的早晨,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推开家门,只见他略微佝偻着身子,脚步稳健,走向家门口的凯迪拉克XTS车。这辆车2014年购买,因为老者女儿实在看不下去老者开的破车,逼迫他买辆新车。老者开着车往公司的方向开去,没多久,路过麦当劳,这是他每天吃早餐的地方,老者停下车,打开扶手箱,看到夫人放在里面的3.17美元早餐费用,老者拿着钱推开麦当劳的门,买了一个汉堡和一杯可乐,回到轿车里,一路驶向公司。

老者今年90岁,每个工作日都准点上班,至今已经50年了。

老者在公司担任董事长,他持有公司的股票价值大概在688亿美元左右,曾经问鼎世界首富。不过他一生从未出售过公司的股票,所以虽然身价很高,不过只是纸上数字。老者每年靠薪水度日,早些年年薪5万美元,1993年上调到10万美元。

这位老者,就是沃伦·巴非特,一个90岁还每天开着4.5万美元的车,吃汉堡、喝可乐上班的打工人。

这位老者,用毕生精力搭建了一个雄伟的金融帝国,用实践证明,在股市中通过价值投资的方式,是可以走向财富自由的。

我们把镜头往回拨91年,那是一个黑暗的时刻。

1929年10月28日道琼斯指数暴跌13.47%,整个华尔街陷入了黑暗与恐慌,大量的卖单如乌云般压在交易所,开启了美国长达十几年的经济大萧条。

中国人中的伟人出生,总是会带有一点预兆,比如说祥龙等吉兆。我们的伟大股神的母亲,也正是在1929年大萧条开始时的年底,怀上了巴菲特。

巴菲特1930年8月30日出生,巴菲特事后回忆说道:在我的内心深处,对于1929年股市大崩溃始终有一种亲切感。

巴菲特少儿时期并未展现出特别的投资天赋,要说有,也可能是喜欢数字、阅读、金钱,并且行动力非常强。


少年巴菲特大概从6岁起,就尝试了各种赚钱方式,从杂货店购买可乐、口香糖然后挨家挨户推销赚差价;在体育场卖花生米和爆米花;在小区捡废书报卖给收购站;销售邮票、台历、杂志等等。少年巴菲特通过这些经营,在高中毕业时,已经赚到了5000美元(相当于现在的40万元人民币)和一个农场(出租给了农户,并与20岁时翻倍卖出)。

在父亲的要求下,巴菲特把精力调整花在学业上,以350名学生中第16名的排名从高中毕业,进入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读书。

沃顿商学院出了不少名人,耳熟能详的有传奇基金经理彼得·林奇,上任总统唐纳德·特朗普,还有我们的大嘴巴宝贝郎咸平教授。

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经历,巴菲特想去哈佛商学院深造,不过哈佛拒绝了巴菲特。巴菲特不得已只能翻阅其他学校的介绍。在寻找的过程中,他发现了一个影响他一生的人:本杰明·格雷厄姆。

格雷厄姆有两本著名的著作,《证券分析》和《聪明的投资者》,在巴菲特的一生中,对《聪明的投资者》一书评价及高,并在第四版中做序道:1950年初,我读了本书第一版。当时,我认为它是有史以来投资著作中最杰出的一本。时至今日,我仍然这么认为。

当今的投资,主要分技术分析与基本面分析,技术分析主要是看股票走势,或者说看K线,技术分析认为市场所有的信息都包含在走势图中。而基本面分析认为股价的涨跌是无法预测的,但可以通过对企业的基本面分析,来判断目前股价处于大概什么位置,从而做出持有或者卖出的决定。

在阅读《聪明的投资者》这本书之前,巴菲特虽然已经有大概7年的炒股经历,不过主要沉迷于技术分析和各种热点消息,和我们现在的大部分散户投资者差不多,内心其实是无法从逻辑上确定自己可以从股市上获利的。

阅读之后,巴菲特反复读,甚至到了可以背诵的地步。他明白了,股票投资是具备逻辑,可以理性计算,并且充满确定性的。于是,巴菲特终于确信自己可以通过投资实现自己的富翁梦想。

毫无疑问的,巴菲特给学校写了入学申请,成功成为了格雷厄姆的入门弟子。

格雷厄姆进入股市并形成自己的投资体系的时间段,正好是1917年美国股市开始复苏时,并于1919年5月突破新高,开启了一段长达二十年的大牛市。

年轻时,格雷厄姆对于投资的认知是:好的投资就是好的投机。并建议投资人用“合适的价格买入具有远大前景的企业股票”。10年后,格雷厄姆否定了这种理念,转而推崇“捡烟蒂”的投资方法。70年后的1989年,格雷厄姆的弟子巴菲特在致股东信中,认为捡烟蒂是一种错误的投资方式,重新提出“以合理的价格买入好企业,要比用低廉的价格买入普通企业好得多”的投资理念。

格雷厄姆在牛市中,受到投资人的青睐,委托格雷厄姆打理资产。格雷厄姆因此开上了赚钱快车道,创业成立格雷厄姆公司,并大获成功。

1926年,杰里·纽曼作为合伙人加入格雷厄姆公司,负责除交易决策之外的一切事物。杰里·纽曼能力非常了得,不仅毕业于名校哥伦比亚法学院,还是一位棉纺行业富商的女婿,特别善于赚钱和理财。1936年,公司更名格雷厄姆-纽曼公司。


随着纽曼的加入,格雷厄姆的事业越做越大,管理资产规模达到250万美元,相当于现在的2.5亿元人民币。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格雷厄姆赚取那么多财富所用的投资技巧,其实五花八门。既利用错误定价套利,也使用我们现在称为“捡烟蒂”的投资策略,甚至利用资金规模拉高股价,当然也有“用合适的价格买入具有远大前景的企业”。总之,格雷厄姆大师的投资手法和我们大部分投资者差不多,什么赚钱就用什么。

格雷厄姆在1928年的税前收入就超过了60万美元,大概相当于现在的6000万人民币,一时风光无二。不过遗憾的是,格雷厄姆的儿子于1927年夭折,次子于1954年自杀。

痛苦不堪的格雷厄姆,为了排解丧子之痛,决定分享自己的投资知识,于是向母校哥伦比亚大学提出开设证券分析相关课程,哥伦比亚大学同意了。


这门证券分析的课程一开设,就广受追捧。格雷厄姆在课堂中分析的股票并判断为低估的,通常会出现大幅度上涨。慢慢的,只要格雷厄姆说的股票,学生们立刻进行购买,进一步推动了股价的上涨。值得一提的是,格雷厄姆的助教欧文·卡恩通过贩卖格雷厄姆的课堂讲义和录音磁带赚了一大笔钱,并在1978年创立了卡恩兄弟投资集团,巅峰时管理了10亿美金的资金。

1932年,格雷厄姆开始创作投资业的经典巨著《证券分析:原理与技巧》,并于1934年出版。宣告格雷厄姆投资体系基本成型,奠定了格雷厄姆在投资领域无可争议的大宗师地位。在这本书里,格雷厄姆旗帜鲜明的否定了华尔街一直以来流行的图表分析,即我们现在认为的技术面分析。格雷厄姆在书中阐述:它建立在错误逻辑基础和毫无根据的凭空想象上,只是患上不治之症的病人对灵丹妙药的一种渴望和依恋。


1949年,格雷厄姆抽出时间完成并出版了《证券分析》大众普及版《聪明的投资者》。这本书的读者群体比《证券分析》更为广泛,沃伦·巴菲特被此深深打动。

1950年秋,20岁的巴菲特来到纽约,成为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新生。

不过学校的投资管理和证券分析并非由格雷厄姆亲自讲,而是由多德教授担任主讲,虽然用的教材是格雷厄姆的《证券分析》,格雷厄姆只在第二学期的每周四下午股市收盘后,到学校讲一堂大课。

巴菲特的聪明和勤奋,深深得到了多德教授的喜爱,不过格雷厄姆对巴菲特并无任何兴趣,事实上,格雷厄姆对于结交朋友本身都无任何兴趣。

格雷厄姆习惯于在课堂上分享他自己的投资公司正在投资或者打算投资的企业作为分析案例。有次课堂上,格雷厄姆分享了一个投资机会,格雷厄姆判断某家公司的价值被严重低估,巴菲特立即投入资金买了25股。买入不久,公司召开股东大会,在股东大会现场,巴菲特碰到了格雷厄姆投资公司的员工沃尔特·施洛斯。


沃尔特·施洛斯被评为“格雷厄姆体系最纯粹的传人”,施洛特离开格雷厄姆投资公司后,自己创立了投资基金,在格雷厄姆投资公司的御用经纪公司布朗公司内占用了一块很小的区域,放了一张办公桌,运营了将近18年。经过施洛特的介绍,布朗公司于1959年成为巴菲特合伙基金的主要经纪公司。

众所周知,格雷厄姆的投资体系,主要是“捡烟蒂操作模式”。施洛斯一生贯彻使用格雷厄姆的这一套投资体系,1955年,施洛斯带着愿意委托他管理的19名客户合计10万美金本金,开创了沃尔特·施洛斯合伙基金,该基金于2002年清盘,在47个交易年度里,年化收益率为20.1%。

施洛斯只有高中学历,被格雷厄姆认为没有天赋的普通投资者,他性格内向,几乎从来不去公司调研,也不喜欢参加股东大会,他每天阅读厚厚的《标准普尔手册》《穆迪手册》以及报价单,不断敲击计算器计算数据,他每天就一个人静静的待在狭小的办公室里,和枯燥的报表数据打交道。

施洛斯清晰的认识到自己的性格和喜好,这也是一种能力圈,施洛斯将格雷厄姆的投资理念在具体一个方向上进化到了极致,即使收益率持续几十年超越市场,仍然坚持自己所做的就是最简单的统计工作。这是一种特别伟大的能力。

但施洛斯的投资规模与巴菲特相比,体量相差不是一个量级,其中一个原因,是因为巴菲特控制了四家保险公司,为其提供了长期巨额低成本的资金。

回到巴菲特的求学生涯,巴菲特一边如饥似渴的吸收格雷厄姆的投资理念,一变积极主动关注格雷厄姆投资公司持有的股票,他发现格雷厄姆投资公司重注购买了一家保险公司--盖可保险,并亲自担任董事长。格雷厄姆投资公司的员工戴维森看到了这家保险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与发展潜力,于是从格雷厄姆投资公司跳槽到盖可保险并担任投资主管。巴菲特于是在一个寒冷的冬天,驱车来到盖可保险,与戴维森交流了将近5个小时。

通过这5个小时的交流,巴菲特完善他的投资逻辑,并且贯彻至今,即找到利息低廉的长期资金,然后将其配置在能够产生现金流的高回报企业上。

巴菲特行动力非常强,交流回来后,立马卖掉手中持股,买入350股盖可保险股票,大概投出全部身家的三分之二。

我们可以看到,虽然格雷厄姆兵不待见巴菲特这位学生,但巴菲特仍然积极学习并且贯彻格雷厄姆的投资逻辑,并且用行动实施甚至深化这种理念。

通过锲而不舍的努力,格雷厄姆算是承认巴菲特是那一届毕业生中最优秀的一个,然后果断的拒绝了巴菲特来公司工作的要求,并且建议巴菲特去类似宝洁这样的大型企业找一份工作。因为格雷厄姆判断道琼斯指数会跌到200点以下,认为届时巴菲特就可以来公司进行投资行为了。

巴菲特并不认可他尊敬的导师格雷厄姆这个判断,事实确实如此,在这时候,道琼斯指数再也没有回到200点以下了。

巴菲特不能如愿以偿做股票投资,只能去经纪人,但巴菲特内心并不喜欢,一直郁郁,他不太喜欢这份需要怂恿客户买卖的工作,他更希望帮客户挣钱,而不是挣他们的钱。

于是巴菲特继续效仿自己的导师,利用业余时间开设了一门夜校课“稳健的股票投资”,巴菲特经常将自己分析的股票分享给客户和学生,并且大部分都比较成功。这个行为为巴菲特在奥马哈攒下了第一批忠实的“粉丝”。

1954年,巴菲特终于如愿以偿加入格雷厄姆投资公司。公司当时一共只有8人,除掉合伙人、会计和秘书,真正干活的,只有巴菲特和施洛斯(前文有介绍),他们的工作,是在一间没有窗户的办公室里,翻阅《穆迪手册》《标准普尔手册》以及其他能搜寻到的一切股份公司的财报数据。按照格雷厄姆提出的捡烟蒂要求,阅读、统计和计算,一旦发现有符合要求的公司就汇报给格雷厄姆,由他拍板买还是不买。

这期间发生了几件重要投资事件,影响了格雷厄姆投资公司、巴菲特与施洛斯的未来发展。

下面说说特别重要的两件事:

第一件事:有家老牌的巧克力片制造公司,大股东兼老板寻求出售,找到了格雷厄姆。但面临一个两难选择。因为这家巧克力片公司库房里有一大堆账面成本非常低廉的可可豆,但因为对下游客户的长期合作关系,无法因为可可豆处于暴涨行情的基础下提高产品价格。而如果将可可豆直接在市场卖出,则会面临52%的超高所得税问题。格雷厄姆详细了解之后,表示毫无办法。随后,这家公司老板找到了一位高人,这位高人找到了税法中的漏洞,即如果公司缩小经营范围,将退出业务对应的库存分配给股东,则可以享受免征所得税,完美的解决了这个问题。(这位高人是杰伊·普利兹克,是美国商界的一位传奇人物,凯悦酒店集团的老板。)


这位高人打算提升自己在公司的持股比例,以此提供了一个有明显套利机会的方案。格雷厄姆把它交给了巴菲特去落实,但巴菲特从中发现了一系列问题,认为纯粹套利赚钱空间非常有限,通过套利行为持有股票才能获得最大收益,并且是在风险可控的情况下。这个建议直接被格雷厄姆否定,并且告诫巴菲特这是投机者干的事。

巴菲特并不认可导师兼老板格雷厄姆的建议,一边按照格雷厄姆要求的方案替公司套利,一边自掏腰包进行了重仓持有。这次交易中,格雷厄姆投资公司赚到了444美元,而巴菲特赚到了1.3万美元。

这是一次巴菲特与格雷厄姆因投资理念不同而产生的巨大收益差异。

第二件事:巴菲特与格雷厄姆共识的看上了一个投资机会,于是格雷厄姆投资公司买入该公司股票。格雷厄姆的操作习惯是购买后静静等待市场发现,待股价上涨后卖出。巴菲特认为应该主动一点,找被投资企业进行交流,推动他们做“某种正确的事”。

这个行为遭到了格雷厄姆强烈反对,认为这是一种获取内幕消息的欺诈行为。

巴菲特不顾格雷厄姆的反对,独自去了被投资企业,在交流过程中,获得了一个重要信息,该企业准备进行一笔大额分红,分红金额超过了股票价格。

巴菲特因此获利超过2万美元。

这两件投资行为,以及一些其他的事情,暴露出巴菲特与格雷厄姆师徒之间投资理念存在巨大分歧,也在巴菲特的心中埋下了重新审视格雷厄姆投资理念的种子。

巴菲特出色的表现获得了格雷厄姆的认可。1956年,格雷厄姆准备退休,打算邀请巴菲特成为新的合伙人。不过此时巴菲特已经对格雷厄姆的投资理念产生了疑问,对于其风险观也萌生不认同之感,因此拒绝接过格雷厄姆投资公司接班人的大旗,准备自起炉灶。同期,格雷厄姆投资公司另一名员工施洛斯,因感到不受重视,也提出离职,成立了自己的公司。

1956年,巴菲特拒绝了格雷厄姆的邀请,回到家乡奥马哈小镇,创立了自己的投资公司。在短短5年时间内,先后成立了11家合伙基金,拥有近百名投资人,管理资产达到720万美元,并且提前5年实现了“35岁时成为百万富翁”的梦想。

在成立第五家合伙公司时,巴菲特去投资人家里讲了一个多小时,巴菲特眉飞色舞的进行介绍,投资人其实没有听进去。结束之后,却写了一张10万美元的支票给巴菲特。原因是有位小朋友经常去他家里翻自己的书架,这位投资人非常喜欢这位小朋友,而巴菲特给他的感觉和这位小朋友特别像,因此徒生好感,直接给了巴菲特十万美元让他打理。

这位小朋友,就是巴菲特日后的合作伙伴,查理·芒格。

1958年,巴菲特被老婆苏珊所逼,花了3.15万美元买了属于自己的新房,还花了1.5万美元进行装修。巴菲特很有自信原本这些钱可以让自己未来获得非常大的财富,投入到低回报的房产投资中属于一笔不划算的投资,所以心痛不已。好在巴菲特终于拥有了自己的独立书房,苏珊把书房的墙壁上贴满了印有美钞的墙纸,巴菲特每天都在美钞的包围中,惬意的阅读和思考。

巴菲特管理的合伙基金,不断给投资来带来高回报,高回报同时吸引了新的资金。

1967年,合伙基金的规模超过7000万美元,属于巴菲特个人所有的资金接近了1000万美元。1967年和1968年,两年收益率分别达到了35.9%和58.8%,远远超过指数19%和7.7%的涨幅。

1969年5月,此时道琼斯指数970点,基本接近3年前的历史高点1001点,巴菲特怎么都找不到符合投资标准的投资对象,巴菲特内心有点郁郁,萌生解散基金的想法。

巴菲特打算解散基金,不仅仅是因为没有合适的标的物,有很大一部分来自竞争对手的影响,其中包括一名中国人。

这个中国人叫蔡志勇,出生在上海,1949年,20岁的蔡志勇来到美国读书,在波士顿大学获得经济学硕士。毕业后,进入富达基金公司任证券研究员。蔡志勇急切的想在投资界留下自己的声音,他认为,投资者不会因为基金经理号称规避了风险而付费,相反,当基金经理帮助客户实现高回报时,客户不会看见背后的风险,资金反而会大量涌入,大方的支付管理费。这种激进的投资思维,正好碰上了1952年的美国牛市开启,为蔡志勇打开了一扇通往财富的大门。

蔡志勇擅长图表分析,加上其激进的风格与巴菲特不同,偏好投机与风险,因此进行了大量投机与冒险性投资,在牛市中,蔡志勇管理的富达基金收益颇丰。1959年、1960年、1961年的投资收益超过了50%,而巴菲特同期收益只有25.9%、22.8%与45.9%,完全落后蔡志勇。

(不过,蔡志勇管理的基金,1969年亏损36.8%,1970年亏损28.8%,1974年,累计亏损70%,基金规模迅速缩水了70%。当然,这是后话)

由于市场火爆,且存在许多蔡志勇之类的激进投资经理,因此巴菲特的投资业绩并不怎么闪亮,部分投资人对巴菲特保守投资风格表示不满。1967年,道琼斯指数涨幅19%,而巴菲特基金收益率高达36%的时候,次年1月仍然有160万美元的资金退出了巴菲特合伙基金。

1969年开始有人质疑巴菲特的能力,开始根据“别人的言辞”来评判巴菲特。

巴菲特很清楚自己的投资认知与能力圈,他很清楚的知道自己和大部分基金经理不一样,自己的投资“绝对没有任何亏钱的可能”,巴菲特也很清楚,没有亏钱可能的前提是长期,短期能否战胜市场,巴菲特并无把握,如果没有长期资金,巴菲特认为有可能会被逼到跟随市场先生的疯癫步伐买入或卖出。

所以,巴菲特萌生寻找长期资金的想法。

巴菲特选择在1969年解散基金,不仅仅因为上述略带负面的情绪,从理性角度来看,他已经具备了三大条件:

第一:巴菲特通过13年代客理财的业务,积攒了2650万美元的财富。此时巴菲特只有39岁,已经具备了摆脱客户资金的能力;

第二:从成为格雷厄姆的学生到1969年,道琼斯指数上升了5倍,市场中很难找到足够的烟蒂去配置过亿美元的庞大资金。巴菲特不得不面临一个选择:要么放弃烟蒂模式,要么缩减资金规模;

第三:查理·芒格给了巴菲特持久的推动力与精神鼓励,让巴菲特的目光不再局限于烟蒂股,他开始考虑和伟大企业长期共存的模式。

终于,轮到查理·芒格登场了。

芒格家族地位显赫,和巴菲特的中产阶级家庭不同,芒格家族的社会层次非常高。芒格的爷爷托马斯·芒格在45岁时被西奥多·罗斯福总统亲自任命为联邦法官。芒格的父亲是个律师,他有个至亲好友,是当地知名的医生,芒格小时候经常和医生的几个儿女一起调皮玩耍,也经常翻阅医生书架上的书籍,医生甚是喜欢小芒格。多年后,刚出茅庐的年轻巴菲特拜访这位医生,试图发展医生为他的投资人,医生并没有听进去,但感觉巴菲特身上有芒格的影子,于是二话不说开了一张10万美金的大额支票交给巴菲特。

查理·芒格生于1924年,芒格毕业于哈佛大学法学院,法学院毕业之后,先在MPG律师事务所工作到1962年,然后和同事一起离职创建“芒格和托尔斯律师事务所”。芒格工作很拼很努力,同时还做房地产开发生意,结交了很多有价值的朋友,并且赚到了140万美元。

巴菲特和芒格正式相识于1959年,首次碰面后,两人就很快成为了惺惺相惜的好朋友。

巴菲特说:是查理推动我在投资领域从猿进化成人,如果没有他,我会比现在穷的多。

芒格则被巴菲特的投资所影响,1962年拿出全部积蓄约30万美元,和客户和牌友杰克·惠勒成立惠勒-芒格合伙公司,照搬巴菲特合伙基金模式,替亲戚、朋友、同事和客户打理投资。

芒格刚接触投资,投资体系受到了巴菲特的影响,走的也是格雷厄姆的捡烟蒂路线。不过,格雷厄姆和巴菲特都是从学院毕业直接进入投资行业,属于学院派投资者。而芒格有丰富的商业经验,他把他的经商经验结合投资理论,轻松的发现了一些“尝试”:

第一、有些生意天然就更容易赚到钱;

第二、同样的生意,由不同的人管理可能产生巨大的差异;

第三、越是优秀的人,找律师处理麻烦的概率越低;

芒格认为,通过捡烟蒂的投资方式找到的被投资企业,就像生活中麻烦不断的人,注定解决了一个麻烦,后面可能跟着一串麻烦。在芒格看来,烟蒂投资就类似于寻找一些烂人,和他们做完一次生意就绝交,再重新寻找下一波烂人,周而复始。一旦资金量变大,必然面临心力交瘁的困境,活得非常累。

相反,买入那些由优秀的人掌控的优秀企业则不同。优秀企业和优秀的人一样,因为优秀所以更优秀,反而经常挑战成就的上限。投资者买下优秀企业后,往往并不需要再做什么,只要坐享优秀者努力的成果就好了。好人、好企业不断用自身努力制造惊喜,而烂人、烂企业则经常给我们制造惊吓。

芒格经常对巴菲特说:格雷厄姆有些思想非常愚蠢;他的盲点在于总是认为未来充满危险,而不是充满机会。

巴菲特说:格雷厄姆教会我买便宜货,而芒格把我推进了不要光买便宜货的投资方向。他让我视野变得更开阔。

巴菲特内心逐步接受了以合适价格购买优质企业,开始尝试把格雷厄姆和查理的投资知识结合起来加以运用,其标志性事件,就是对喜诗糖果的投资。

1972年,伯克希尔买下了喜诗糖果。当时卖方报价4000万美元,账上有1000万美元现金,真实报价即为3000万美元,但账面净资产约为700万美元。最终伯克希尔用2500万美元收购了净资产只有700万美元的喜诗糖果。

这事情如果被格雷厄姆知道,一定会被巴菲特这个叛逆学生气晕。

巴菲特买下喜诗糖果后,并不干涉其经营,也未进行人员调整。其后十几年,喜诗糖果年度净利润从1972年的208万美元增长到2007年的8200万美元,累计为伯克希尔贡献利润13.5亿美元。更重要的是,喜诗糖果不依赖于资本投入,公司产生的几乎每一分现金,都可以回流给伯克希尔,让巴菲特不断进行投资。巴菲特尝到了甜头。

巴菲特没有读过法律专业,芒格给巴菲特提供了许多专业的法律意见,并且提供给巴菲特许多高质量人脉资源,芒格总是能够迅速看到问题的本质,能迅速看到巴菲特投资决策中的缺陷,这无疑给了巴菲特一面很好的镜子来审视自己的投资。而巴菲特极度专注于投资,在投资领域有及其深度的思考,也让芒格不断增加了投资知识。

巴菲特和芒格认识后,就如同亲密的恋人一般,每天都要聊好久。正如盖可保险CEO路易斯·辛普森所说:巴菲特将查理作为最后的检验。如果查理也想不出任何理由不做某件事情,他们就会放手去做。查理没有思维定式,他的想法与众不同,常常得出一些有趣的结论。他能把注意力集中到那些对决策非常重要的事务上。查理会提出很多否定意见,不过他和巴菲特最终会得出相似的结论。

巴菲特和芒格合作没多久,因为一件投资,被美国证监会认为这桩投资违反《证券法》,考虑以“民事欺诈”进行起诉,起诉对象包括被投资企业,巴菲特和芒格。剧情和美剧《亿万》及其相似,具体是怎么回事呢?

蓝筹印花公司当时正处于官司缠身状态,芒格通过计算,认为可以打赢官司。巴菲特发现蓝筹印花公司有投资价值时,迫不及待的用自己能使用的账户不断投入,陆续使用自己个人、太太苏珊个人、巴菲特合伙基金、伯克希尔公司、国民赔偿保险公司等等多个主体买入蓝筹印花股票,哪个账户有钱就用哪个账户买。同时还使用了芒格和其他朋友的关联公司参与,总计超过了40个持股主体。由于这些公司之间互相持股,任何一笔交易都可能引发超过40个主体之间利益波动。最终,当蓝筹印花开始启动收购维斯科金融时,被证监会盯上了。

1975年,美国证监会签发传票,执法处开始追踪巴菲特和芒格的行踪,并全面调查蓝筹印花收购活动。

这对视名誉如生命的巴菲特来说,简直如同得了绝症一般,找不到可以治病的解药。

关键时刻,芒格的强大关系网再次为巴菲特提供了帮助。前文说道,芒格打理着自己的律师事务所,该事务所全名叫做“芒格、托尔斯和里克肖赛尔律师事务所”。其中的一名合伙人里克肖赛尔是证监会执法处头头的铁杆朋友,这个头头这么说他这位朋友:里克肖赛尔是我一生所见到屈指可数的优秀律师质疑,无论他告诉你什么,你都可以相信。里克肖赛尔对这位证监会头头说的原话是:巴菲特将是“华尔街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人”,并且“他也是你见到的最为正派和可敬的人”。

巴菲特的这场危机,就因为芒格合伙人的一句话,化解了。

巴菲特和芒格合伙,逐渐摒弃了捡烟蒂思想,开始接触伟大的企业,也赚取了更多的财富。然而,巴菲特并未被上流社会所认可,接着,巴菲特碰到一个投资案例,可以让其使用最新的投资理念。通过这次投资,给巴菲特带来了巨额收益,丰满了巴菲特的投资体系,同时,帮助巴菲特进入美国上流社会圈,成为历任总统、外国元首的座上宾,也终结了他和苏珊的感情生活。

这到底是一笔什么投资呢?

1973年,巴菲特开始买入华盛顿邮报,并且持续买入,累计投入1062万美元,成为仅次于格雷厄姆家族(非巴菲特导师)的第二大股东。

说说大股东格雷厄姆家族。菲尔·格雷厄姆的岳父迈耶曾在7位总统手下获得各类任命和高级政府职务,早年在华尔街开创投资银行,1915年身价已经差不多6000万美元。作为对比,同年巴菲特的导师格雷厄姆一个月月薪才100美元。迈耶的女儿凯瑟琳与菲尔·格雷厄姆一见钟情,很快结婚了。菲尔毕业于哈佛法学院,能力出众。1946年菲尔的岳父迈耶受杜鲁门总统邀请担任世界银行第一人行长,年仅31岁的菲尔成为了华盛顿邮报的掌门人。

借着华盛顿邮报的影响力,菲尔与历任总统、参众两院议员等各类政治人物关系紧密,力促肯尼迪和约翰逊搭档,成为他们赢得总统候选的关键人物之一。不过没多久,菲尔患狂躁症,开枪自杀,其美貌与智慧一体的妻子凯瑟琳扛起了权力的大旗,执掌华盛顿邮报。

巴菲特持续买入华盛顿邮报股份成为第二大股东之后,凯瑟琳担心这是一场恶意收购,异常焦虑,遂提出回见巴菲特。

这次会面,相谈甚欢,开启了一段长达28年的友谊。当晚,凯瑟琳为巴菲特夫妇举行了盛大的欢迎晚宴。晚宴时,巴菲特左手边坐着1972年总统竞选民主党候选人马斯基的夫人,右边坐着美国驻联合国大使老布什总统夫人。

这笔1060万美元的投资为巴菲特带来了每年700万美元的分红,同时市值达到4亿美元。

凯瑟琳经常向巴菲特寻求建议,无论是投资事宜还是公司经营,甚至是家庭琐事,巴菲特都耐心的给予回答。在这过程中,巴菲特的妻子怀疑两人有私情,于1977年两人开始分居。结束了第一段感情。

每年5月初,奥马哈小镇都弥漫着热闹的气氛,全球各地的投资者涌向小镇,参加每年一度的巴菲特股东大会。股东大会上,巴菲特习惯于边分享投资信息边喝可口可乐。

巴菲特对可口可乐,不是一般的爱,这是他投资生涯中非常重要的案例,这个案例几乎包含了巴菲特巅峰时期所有的思考,以及最重要的遗憾和反思。

2019年是可口可乐上市一周年。如果我们在1919年可口可乐上市时购买100美元的可口可乐股票,然后股息再投入至2019年末,市值约为5200万美元。

1985年,可口可乐董事长和总裁启动新计划,研制出一种新型可乐,口感评价在各项盲测中都优于可口可乐。消息披露后,每天有数不尽的消费者致电甚至写抗议信,声称可口可乐打破了美国人的梦想,剥夺了自己人生唯一的乐趣。很多顾客抢购和囤积老可乐。董事长和总裁并未屈服,将大量推广费用倾斜于新可乐,这么做的后果,并没有提高可口可乐的销量,反而影响了消费者的认知。百事可乐趁虚而入,在美国本土市场获得主导地位。

1987年10月大股灾,可口可乐股价从53美元左右下跌至29美元后开始反弹。

1988年,可口可乐董事长和总裁放弃新可口可乐的宣传,重新聚焦可口可乐。

这次新旧可乐之争让巴菲特认识到,即使替代品可以拿出可信证据,证明品质更好,它也无法替代可口可乐在美国人心中的地位,无法对可口可乐公司竞争力形成伤害。因此,可口可乐公司的无敌投资价值才真正被巴菲特确认。

此时可口可乐股价已经反弹至41美元附近,巴菲特开始追高买入。两年期内,合计买入2335万股,约占可口可乐公司总股本的6.9%,累计投入10.24亿美元。

1989年,可口可乐股价涨到77.25美元,巴菲特持股市值涨到约18亿美元,期间收到约1600万美元分红,收益超过77%。期间公司两次10送10,巴菲特持股数量变成9340万股,然后巴菲特强迫症犯了,追高买入660万股,将持股数量凑齐1亿股,至此,巴菲特在可口可乐上的全部投入结束,总投入12.99亿美元。

之后的10年内,巴菲特在可口可乐的股票中获利超过13倍,但到了1998年,可口可乐市盈率已经超过了50倍,已经处于高估位置了,巴菲特该如何选择呢?是抛出还是继续持有,享受泡沫呢?

1969年,市场整体高估时,巴菲特曾清仓离场。但在1998年,巴菲特变了,这次他拒绝高位离场,选择陪伴优质企业走下去,巴菲特毅然决然的离开了导师格雷厄姆的投资准则。

不过,这次巴菲特栽了,可口可乐股价在1998年下半年开始下跌,这次下跌,经历了14年,差不多在2012年,才重新恢复到1998年的股价。事后,巴菲特反省到:我当时到底在想什么,我自己也觉得非常奇怪。

1998年以后,巴菲特再也没有表示过对哪只上市公司股票“死了都不卖”。

在深刻学习了陪伴优质企业成长理念的同时,巴菲特再次捡起了导师格雷厄姆教他的“利用市场先生的钱包”理念,小幅度回归了格雷厄姆。

随着巴菲特财富的增长,伯克希尔管理资产的膨胀,巴菲特的烦恼却越来越多了。

1999年7月的《商业周刊》上,巴菲特开始谈论钱多的烦恼。他说:就在几年前,我们还因为资金不足,不得不经常卖掉这个去买那个。那时候我的主意比钱多,现在开始我的钱比主意多多了。

2000年至今,巴菲特的投资收益率显著下降,罪魁祸首有两大原因:一是钱太多,二是投资方式受限。

2020年的巴菲特股东大会上,90岁的巴菲特和他一生挚友与合作伙伴96岁的查理芒格依然向股东与投资者们分享他们一年来的收获与成长。令人回味的是,除了现场两位老者的妙语连珠,巴菲特喝个不停的可乐以及芒格吃个不停的零食,让直播现场仿佛有一种吃播的感觉。

巴菲特意识到自己老了,在遗嘱里叮嘱,自己去世后遗产的10%配置短期国债,90%配置先锋SP500指数基金。占99%以上的伯克希尔股份,将在巴菲特去世10年内分批捐给多家慈善基金。

我看完2020年巴菲特股东大会的现场视频,看到台上坐着的两名年近百岁的老人,看到他们眼中流露出的真诚、善良,以及对未来的期待,就像看见两个孩子,仍然在投资的大海里遨游。

--end-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