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周語文教學工作反思

本週教學計劃

12月1日    早自習進行《司馬光》預習;第一節  ,午自習:教學《司馬光》生字及課文教學;

12月2日  第一節    《掌聲》預習及生字教學;

12月3日  第四節、午自習講解《掌聲》並完成配套練習輔導;

12月4日  三四節課,進行《灰雀》教學;

12月5日  第一節   完成《灰雀》作業輔導,第二節進行本單元字詞檢測;

12月1日 星期一:早自習進行《司馬光》預習。

反思:古文學習,三年級孩子第一次遇到,因此教師進行了引導性預習,進行了指點,並對古文的停頓、閱讀方法進行了指導。

一、教學效果

1.找準動詞,讀準節奏。2.總結學法,學會學法。小古文學生掌握起來比較難,對於這一類型的課文,教師需要教會他們學會方法,在本課教學中,第一我請學生自己看課文後面註釋,“庭”註釋意思是:庭院。第二讓學生聯繫上下文,如“破”,通過看圖和上下文,此處指:大水缸破裂。第三查找資料,知道司馬光是宋朝的大文學家,博學多才。第四讓學生多讀課文,讀熟,讀中理解。第五讓學生小組合作,試着說出古文的意思。總結以上學習過程,學習小古文的方法主要有:看——聯——查——讀——說。

二、成功之處

回顧整堂課文,我認爲比較成功的一處是:對比人物動作,理解人物特點。本文雖是小古文,但是故事內容學生都熟悉,總體意思瞭解以後,在理解第二句“衆皆棄去,光持石擊甕破之”時,此處動詞運用巧妙,體現了司馬光急中生智,遇事沉着冷靜的特點。在教學這一句時,我採用將司馬光和別的小朋友的動作進行對比的方法——司馬光的動作“持、擊”,別的小朋友是“棄去”,兩者相比,鮮明無比。

三、不足之處

回顧課堂,本堂課也有不足之處。在教學中,有一些問題學生不是很明白,我着急,就立即回答了。如:學生問:“水缸裏的水深嗎?”我立即回答:“很深。”其實,只要學生讀課文“沒水中”,就可以理解。我想:教學應該嚴格遵守“教師主導性和學生主體性”這一要求進行,教師在教學中只扮演一個穿針引線的作用,學生能回答的,教師一定不能代爲回答,一定要讓學生在課堂上真正做教學的主人。

四、改進措施

上完課,我覺得學生感受很多,收穫很多。再上這節課,我會注意到運用讀、說、演等方式,讓學生讀課文、說故事、演課文,通過把知識和實踐相結合的方式,讓學生知識內化,讓學生品味語文,提高能力。同時,加強教師範讀作用的引領。教師的範讀對指導學生把文章讀正確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時這種有滋有味、聲情並茂的朗讀能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12月2、3日 第一節與第三節進行了《掌聲》一課教學。

反思:

一、教學效果

本節課我採用的是“讀悟式”語文課堂教學模式,就是以學生爲主體,教師爲主導,以“讀”爲主線,讓學生在讀中悟,悟中讀,從而提高讀書的能力。本節課通過引導學生入情入境地多次讀書,讓學生感受英子不同的內心世界。如:指導學生邊讀邊畫出描寫英子神態、動作的句子,交流感悟後,再指導學生帶着自己的感受去讀,讀出英子以前的自卑和現在的開朗,讀出同學們對英子的鼓勵。這樣反覆品讀,培養了學生的閱讀能力,引導學生懂得文中詞句的意思,並通過對重點語句的理解體會人物內心世界,從而生成個性化的理解。引導學生在品讀中積累,在品讀中感悟,豐富昇華學生的情感體驗,提升學生的認識水平。真正做到以讀促思,以讀悟情。

二、成功之處

語文最終的意義是對學生心靈的滋潤、靈魂的塑造和精神的引領。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我們就要引領學生走進文本的最深處,讓他們自由自在地、盡顯個性地在文本里綻放智慧的花朵。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抓住英子的感情變化爲主線索,讓學生找出描寫英子的神態、動作的句子來品讀。品讀中,我不斷地創設情境,引導學生與文本對話,如:在理解兩次掌聲的含義時,我問學生:“如果你是英子的同學,你想通過掌聲告訴她什麼呢?”讓學生走入文本,體會同學們對英子的鼓勵和關愛,感悟兩次掌聲的內涵。再如,體會英子被同學們的掌聲感動時,我又創設情境:“無數話語在心頭湧動,此時的英子想說什麼?”引導學生設身處地地想,身臨其境地說,體會英子的感激之情。就這樣,學生在與文本的對話中感受到英子從憂鬱到開朗的變化過程,從而體會到大家的愛。我努力讓學生在這次互動的愛的學習活動中去理解課文內容。

三、不足之處

上完這節課,反思課堂,也有很多不足之處。原意是爲了改變直接出示詞語這一不變的模式,想有點兒新意,但由於學情估計不足,在詞語這一環節,學生屢次出錯,我屢次糾正,因此用時過多,以至於後面時間不充分,顯得很倉促。

四、改進措施

教師必須注重引導學生通過朗讀來感知課文內容,感悟人物精神。整堂課,我以讀爲本,充分尊重學生個體內心的獨特感受,使學生在讀中思考、讀中感悟。

12月4、5日 第3、4節課及週五第一節  進行了《灰雀》一課教學。

反思:

一、教學效果

1.品味詞語,體會列寧對灰雀的喜愛之情。2.增加神態,體會人物情感。

二、成功之處

本課教學中,比較成功之處是讓學生調換角色,讀寫結合。傳統教學複述課文就是把課文內容從頭到尾講述一遍。在實際教學中,學生們爲了完整,甚至把課文逐字逐句背誦下來,造成複述和背誦的混淆。在本課教學中,我讓學生和灰雀調換角色,以灰雀的身份從另一種角度,說說自己傳奇的經歷,主要有:見到列寧——和列寧嬉戲——被男孩捕捉——關在鳥籠——回到樹林。接下來,我讓學生把剛纔所說的寫下來,做到讀寫結合,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三、不足之處

回顧本課教學,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處。本堂課,我和學生在課文的探討上進行得十分圓滿,但我卻有些忽略了朗讀指導這一塊。課堂上,“他在周圍的樹林中找遍了,也沒有找到”這一句中我沒有抓住“找遍”這個詞進行指導朗讀,只是簡單要求學生要讀重一點。學生始終無法讀出列寧焦急尋找的語氣,此時,我本該發揮作用,示範朗讀,可我卻忘了這麼做。可見,我的臨場應變能力需要很大的提高。

四、改進措施

針對以上情況,在以後教學中採取以下改進措施:本課教學中對話較多,列寧對灰雀的喜愛之情,是通過列寧的言行來反映的,特別是“他在周圍的樹林中找遍了,也沒有找到”一句中“找遍”。如何理解列寧焦急的心情,我們可以這樣擴展:教師:列寧來到溪水邊尋找灰雀,(         )。列寧爬到山頂上尋找灰雀,(          )。列寧來到矮樹叢中尋找灰雀,(            )。灰雀到底在哪裏呢?這樣的擴展訓練,學生就會理解“找遍”一詞,就會感受到列寧對灰雀的焦急、擔心。

12月5日第二節,進行了本單元生字詞檢查。

反思:大部分孩子生字識記較爲牢靠,董鑑剛同學對生字詞識記不好,筆畫模糊。這一點應該是今後教學中要注意的事項,要加強對董鑑剛的個別輔導。

目標完成:良好。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