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新读第75章

《老子》第七十五章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

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

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

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

老百姓吃不饱,是因为统治者吃多了。

老百姓不听话,是因为统治者太折腾了。

老百姓冒死ZFan,是因为统治者只为满足自己的贪欲,肆意搜刮,老百姓活不下去了。

民之饥,民之难治,民之轻死。这些都是症状,执迷于症状解只会让矛盾越来越激化。

结构决定行为,在下者的行为不过是系统中结构性矛盾的反映,真正的解决方案隐藏在结构中。在上者(领导)对结构/场域的影响远大于在下者。那些认为员工不行的领导,恐怕要反思一下了,你自己在问题中扮演了什么角色。

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

老子在这句话里提到了2种境界;一是无以生为,二是贵生。并且指出前者的境界比后者高。贤,更胜一筹的意思。

贵生是什么意思?

贵生≠贵身,就好比养生≠养身。古时候“生”和“性”是同一个字,生之谓性。古人说养生的时候,往往指的是养性。

《庄子·养生主》: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庄子所说的养生,至少包括保身,全生(性),养亲,尽年四个方面。

所以贵生肯定不同于求生之厚,求生之厚只是围绕身体的欲望打转转,是在躯壳上起念。

真能够贵重自己的生命的人,同样也会贵重别人的生命。所以孟子说:

“好货与百姓同之”,“好色与百姓同之”,“好乐与百姓同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由此可以推测,贵生与百姓同之,是老子想要表达的”贵生“境界。

因此,贵生是解决”民之饥,民之难治,民之轻死“问题的解决方案。儒家就是这么提倡的。

然而老子说,这不是最高境界,最高境界是”无以生为“。

求生之厚,是厚己薄人,自我中心。贵生,是珍爱生命,与民共之。

这两种境界都是有为境界,厚字贵字,都着了人的痕迹。更深入一步说,只要心中还有个“生”字在,就是有为,就是着了相。

老子说的“无以生为”,是“无为”乃至于“无生”。

“无以生为”如何可能?

《西铭》:干称父,坤称母;予兹藐焉,乃混然中处。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与也。

仁者与万物同体,既与万物同体,何生何为?

《庄子·养生主》: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

火把有燃尽的时候,但是火永不停息。生命是一团活火,肉体有终结的时候,肉体所承载的那个却生生不息。审如是,何生何为?


读书有次第,翻开一本经典,先要把字义搞清楚了,进而是读懂整句话,然后是整段整篇贯通起来理解,然后呢?很多人就没有然后了。而会读书的人会有意识地去寻找结构(文句之间的关联,篇章之间的呼应),从而读出不一样的味道来。

《老子》非常重视结构化表达,我把这一章的结构画在下面,大家一看就懂,不需赘述。

看见了结构,你就能够理解老子在这一章里描述了组织中固有的层级之间的张力及其解决方案。只要是组织,组织的各要素之间就必然有张力存在。传统的金字塔组织中典型的张力是上下级之间的张力,各种管理理论都是试图理解这种张力的本质,并思考怎么去建设性地运用这种张力,或者化解它的负面作用。老子的思路是做减法,倡导在上者无为,从而消解这种张力,最大限度地降低金字塔组织的控制属性。

带着这种结构性张力的思维,我们还可以用这一章来解读一下亲子关系紧张的原因。我们试着把“民”替换为“孩子”,把“上”替换为“父母”,来重新读一下这一章。这样的替换不是没道理的,在家庭这种结构中,父母和孩子天然构成了上下两极。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

孩子的需求没有被看见,感到“饥饿”,是因为父母霸占了议题。父母(隐形的)需求压倒了孩子的需求。希望孩子成龙成凤,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给孩子报各种班,要求孩子穿秋裤,大多来自父母自身的需求,父母不自知而已。

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

孩子的叛逆,是因为父母控制欲太强。

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

为什么孩子会自杀,会这么不珍惜生命,因为他没有自己生命的掌控权。父母不操心自己的人生,却要去设计孩子的人生,这种想把自己的梦想在孩子身上活出来的欲望之强烈就是“求生之厚”。要求孩子的人生如自己所期望的那样展开,忘掉了孩子是一个独立的、鲜活的、跟你不一样的生命。结果以爱的名义,却生出了恶果。

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

那些为了孩子的人生而殚精竭虑的父母们,放手吧,无以生为,无为以生,把孩子的人生还给孩子。孩子大了,总是要放飞的。你自己幸福,就是对孩子最大的支持。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