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平氣和,與做‘完整的自己’

儒學在講什麼,其實我已經很多次的提到了這個問題。這裏再説一次。

儒學,儒家思想闡釋的是:‘理’的問題。

道理是這樣的。‘理’,是人類的:另一面。也是所有人類,包括,且不侷限於人類......所共有的一面這一面的核就是:‘

我們學儒的,研究、探索儒家精神、儒家真義的,其實就是在譲自己向着自己內在的自己同樣也具備的這個核靠攏了......

道理是這樣地。這(既:‘’)是人類的另一面我們管他(既:管‘’叫做......)叫做:‘裏面’罷

道理是這樣的。人類裏面的核叫做:是‘’了

我們學儒的,或者,像我這樣專注研究儒家思想的人......自古以來,都是先以:‘達作為自己學習的階段性目標

道理是這樣的。每個領域不一樣。像,機械製造領域,有機械製造領域學習的‘階段性目標’,生物製藥領域裏,有生物製藥領域裏面,學習的‘階段性目標’......等等等等。我們學儒的,這個階段性的目標,就是先:‘達理’。

道理是這樣的。這個(既:‘達理’)過程的長、短,和為此所付出的學習時間沒有定論。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講,‘達理’的時間,或者此生能不能‘達理’,都是因人而異的

道理是這樣的。我自己是用了四年的時間,從兩千一六年,開始正式接觸儒家的“四書”,到兩千二零年,終於找到自己的‘裏面’(既:自己的‘另一面’),耗時四年吧,至今寫(既:發表了......)了至少一百三十多萬字的文章、以及論文。主要闡述的內容,都和儒家思想,與(既:佛)氏理論有關......

內容大多是涉及‘理’的,以闡明、説明道理(譲自己先明白)為主,也有少量的散文,和隨筆作品、詩、攝影作品,甚至影視短評等。

研究儒家思想,或者説:寫一些與儒家思想(既:氏理論有關係關聯的文章是我的好之一

道理是這樣的。所以,堅持,這也是人之常情,很好理解。

道理是這樣的。堅持愛好的好處,就是:通過我長期、堅持努力、且不懈的寫一些與儒家思想、與仏(既:佛)氏理論有關係的文章、論文這種行為方式......使我終於有一天,我‘找到’了:另一個自己。

道理是這樣的。這個自己,既:‘裏面’以我個人的經驗是得刻意找

怎麼説呢,就是:你自己‘有意為之’,這樣會比較有效率(即:‘達理’會比較有效率......)。

道理是這樣的。當然,也不乏一些......沒有去‘刻意找’,只是生活、和工作......的人,在日常(既:在生活、和工作中......)中遇到了某些事情......從而,好像明白了一些道理的。這種情況,也有。

但,這是‘被動的’。如果,想要找到‘另一個自己’,既:以‘達理’,為目標的話,那這種‘被動的’方式,明顯效率要比‘有意為之’的、以及‘刻意找’的,要低很多、很多了。

道理是這樣的。換句話説:如果‘人生’,是以找到‘另一個自己’,為起點的話,那我們專注於研究儒家思想、與儒家理論的人......無疑是這方面的冠軍。即:最早到達‘人生起點線’上的人應是我們專注研究探索儒家思想與理論的這部分人了

道理是這樣的。既:“在找‘另一個自己’的這件問題上成果與效率均排第一的就是我們儒家思想與儒學理論探索與研究者了----李宗奇

所以,從這個角度説:除了我們一直研究儒家思想理論的人以外......其餘人在找‘另一個自己’的這件問題上都叫做是業餘的。

道理是這樣的不一樣的專業,和業餘,孟子對於此,有一個精闢的對比判斷。“孟子曰:‘求則得之舍則失之,是求有益於得也,求在我者也。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無益於得也,求在外者也。’”(出自於,《孟子·盡心上》

專業的,找‘另一個自己’,找自己‘裏面’的人......就會像我這樣,‘刻意去尋求......這就叫:“求則得之,舍則失之,是求有益於得也求在我者也。”(出自同上)我自己想寫,我就寫......寫完之後,我自己會有‘收穫’(既得),這就叫:“求在我者也”(出自於同上),是主動的、‘刻意這就是:專業的。

而業餘的,就是:。就像我説的:平時工作、生活......這叫:“求之有道”(“求之有道”,出自於《孟子·盡心上》,你得有單位呀,你得有公司呀,你得打卡呀。起碼,大部分人......得上班打卡呀。這就叫求之有道(出自於,同上)

你就上班,生活......然後,“得之有命”(“得之有命”,出自於,同上)是什麼呢。“命”,就是:你‘人生’中,遇到的各種事兒......各種事兒。這叫:“命”。

“得之有命”(出自於,同上)就是説:你沒有像我這樣,去‘刻意’的循找‘理’,或者你沒有找到方法,或者你沒有機會......總之你沒有刻意’的找。那麼好,你就工作生活......你就“求之有道”(既:類似於上班打卡下班回家......)。

而,當你在生活中、在工作中間,遇到了某件必然會發生在你身上、或你身邊,總之與你有關的事情的時候......你通過你“命”裏的這件事情......而明白了,哪怕‘一條道理,那麼,這也是向着‘達理’的‘階段性目標’,而前進了一步,但這一步的前進,是在你相對被動的情況下而產生的。

故,從我們的角度説(既:主動、‘刻意’循找‘理’的人,包括,且不侷限於儒家、儒學思想研究者、儒學思想,與仏氏理論相關內容寫作愛好者......),這就是不專業的、和在找‘另一個自己’這件問題上相對業餘的了

故,孟子曰:“求之有道,得之有,是求無益於得也求在外者也。”(出自同上),道理是這樣的

“是求無益於得也”出自於《孟子·盡心上》),既:這(既:求無益於得也,求在外者也”的“得之有命”的人......)就叫:業餘(既:不專業)一個靠“命”:“是求無益於得也求在外者也”,出自於《孟子·盡心上》),一個是靠自己(既:“是求有益於得也求在我者也”出自同上)。道理是不一樣的

人,為什麼要找:‘另一個自己’;:‘裏面。既:‘

人,為什麼要:達理。其實,可以不‘達理’,就只看‘表面’(既:‘情’),只關注‘表面’關注‘情’。是可以的。被動的生活一切都看“命”;“命”來了,也許能令你明白哪怕‘一條道理’。

也許不能。也許,你就差這‘一條道理’,就‘達理’了。我不知道。

但是,你要是想成為:‘完’,你就必須得要涉足到:‘理’的領域裏,‘向內求’,‘刻意找’......這樣最終才能夠、或者説:有可能達理既:找到‘另一個自己併成

道理是這樣的千萬不要存僥倖心理,想着,自己只憑“命”,然後Duang悟。達到‘’的境界

我不否認,歷史上,可能,曾經有過這樣子的人......既:平時,就工作、生活,既:“求之有道”(出自於,同上),然後,因為“命”中的某件事,“Duang”,‘達理’了。我不否認有這樣的人。但我不是。

我是踏踏實實的至少一百多萬字用了四年的時間潛心研究儒學和仏既:佛學的理論和知識......以後

二零二零年才‘達理’的道理是這樣的達理’的好處,就是:你是‘完整的自己’了。你找到了‘裏面’,當然,你自然有‘外面’。

我們一出生、生下來,一部分人......首先接觸的就是:‘外面’。我們看見的一切......都是‘外面’。你的飲食習慣,你的癖好,等等,這都是:‘外面’。

叫:‘‘情’,就是:‘外面’。我們看外面的人,賺錢,養家,養誰呢?

養妻子養孩子、老人、親朋......無論他是做什麼的,這都是一個’字

裏面’,不一樣。‘裏面’是。是,你得‘刻意’循找,或者,憑“命”才能理解的:‘道理’。道理是不一樣的(既:‘’)。

這兩個(既:‘理’和‘情’),很難説:誰“難”,誰“容易”。但,人類就是有‘,有‘的生物。也可以説,有“、有“

道理是一樣的。我們要達到:平衡,首先要找到、循找到:‘理’,既:‘達理’。

有了‘裏面’(既:‘達理’)之後,但不執著於‘,而是罷思想端正到‘和‘’中

這就是:‘心’了。也叫:‘平’(既:平衡)。因為不執著理性,也不偏感情;(思想)就,‘理’和‘情’達到平衡、和“”不打

這(既:和“”不打架、‘和‘’達到平衡)就叫:‘和’了。某種意義上説:‘和’就叫:‘平’。

道理是一樣的儒家的人就是追求‘平衡境界的:專家。儒家就是:‘和平家’。

道理是這樣的。雖然説,儒家思想、與儒學理論研究者們,是:專業的找‘另一個自己’(既:‘’、裏面)的冠軍儒家、儒家人是找‘裏面’的:專家。但‘表面’‘外面’的事兒當然也重要,不然,光專注於‘裏面,就是執著於‘與執著於“神性

那様的話既:執著於‘執著於“神性也不行。因為‘’、“就過不去了

道理是這樣的。所以‘平和’、‘平衡’,是最好的狀態。‘平偏理性’,是儒家思想、與儒學理論中最好的狀態(既完整的自己’的狀態)了

1.

道理是這樣的儒家思想如何達‘最好狀態如何做完整自己學問。而,愛好研究儒家思想的人......則是在做‘完整自己’、達‘最好狀態’這件問題上的專家了

道理是這樣的----作者:李宗奇 庚子年 十月二十 於自家作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