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懂了做不來是做的開始不是結束

今天聽了應老師的一節分享,《語言破局》

案例1,一個高中生告訴諮詢師說,他學習不好學不會,但他還是每天揹着書包回家和學校來來回回,但書包從來沒有被打開過 。如果是你會怎麼迴應孩子呢?

諮詢師給的迴應是:你都學不會了爲什麼還要每天這樣裝呢?

孩子低着頭想了很久擡頭說:老師,你幫助我把學習提上去吧。

這裏,老師給這個孩子的反饋只是這個孩子這個當下的內在和外在的真實事實呈現。沒有你應該,你不應該等等事件應該怎樣的說教和評判。只是讓孩子自己看見最真實的自己,真實能生髮力量和指引方向。

案例2,一個初中生不願意在學校裏,已經回到家裏了。他對諮詢師說:我在學校很煩,在家裏也很煩。如果是你的孩子或者學生,你會怎麼迴應呢?

諮詢師:既然在學校也煩,在家裏也煩,那你爲什麼選擇在家待著,而不在學校呢 ?

這個孩子最後也是尋求學習上的幫助,選擇回學校。

這個例子裏,有空間,學校和家裏,有感受都一樣就是煩。老師不是爲了解決他煩的感受。而是要引導他去學校,在學校爲什麼煩,學習不自信纔會煩,改變的根本還是隻有先去學校學習。

案例3,有些孩子,上課認真聽講,當時也覺得都聽懂了。但是到家後不會坐,考試的時候又不會了。如果你是家長和老師的話這麼迴應呢?

諮詢師:學了,聽懂了,到自己做的時候又不會了。聽懂了這是開始,不是結束。

是不是很妙。上面的案例迴應都是非常不尋常,美妙的反饋。也就是很簡潔,很簡單的話語。這種沒有說教的溝通更簡潔。真的是一切真實的都不復雜。讓對方看見真實的自己,引導對方看見自己要去到的方向,幫助呈現對方當下最要緊的行動是什麼。

今天剛好聽了樊登讀書會的《內在動機》。結合這些案例,看見一個人要想改變自己的重要要素是個人的內在驅動力“自主權。”

記錄一些書中的要點。

1,疏離與整合。

疏離:外在驅動力會導致疏離,過程不享受只有目標 。(做一件事有獎勵,有不同利益分配,有目的的,都會導致人們與這件事和與在其中的人漸漸疏離)。外部控制會導致行爲變形。

整合:過程就是目標,享受過程,勝任+自主=幸福。做與不做都自主。

2,內攝與真實。

內攝:被社會價值內化,不得不做,被迫的住,有條件的做 ,爲了生活不喜歡也要做,迫於自責恐懼等。

真實:一切行爲來自於對這件事真實的心流,自己真實的體驗和感受。

3,過度捲入與自主。

過度捲入:太在意別人的看法,亂了自己的陣腳。自主性來自於控制情緒,控制情緒來自於不要過度捲入,對事件重新評估。恐懼來自於敏感。

自主:有自己的見解,身心合一,不受外在干擾,肯負責任,有擔當。

上面這些裏。內攝,自我捲入,疏離是不好的。整合,真實,自主是好的。

結合案例來看,沒有教導,沒有對抗,不必控制,不必雞飛狗跳的打罵。做出改變的只能是個人爲自己做的選擇 。不在爲了外在的指標而活。

聽懂了做不來是做的開始不是結束。聽了老師的分享覺得好妙的語言破局啊!聽了樊登老師的書感覺自己真的需要改變一些思想和行爲了。但聽懂後想起來又沒有思路了,想記錄一下都覺得又忘了說什麼了。想放棄記錄的時候想起來老師說的:聽懂了做不來是做的開始不是結束。所以重新靜下心來開始打字,雖然是有些不夠點上,做了總比不做好。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