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区共读活动笔记之九

因势利导,模拟创新

——胡明道《狼》教学片段品析

在传统教学中,有的教师把文言文教成了古汉语,把一篇文职兼美的文章分解的支离破碎,一段一段的读一句一句的讲一字一字的解整堂课,学生都处于被动地位,他们自然会感到枯燥无味,毫无兴趣。

(确实的,早上我备课的时候就在网上找了一个课件,这个课件就是一板一眼的,从作者教到字词,教到翻译,教到主旨,基本上都是由教师直接把内容倒给学生,看起来没有发挥学生主体性学习的机会。在倍感无趣的时候,我就想知道我们共读的这本书里面有没有狼这个课例。翻了翻,居然有!我于是非常高兴地把这个课例打开来。)

师:我们现在就把流汗的人心里的故事挖出来,请后两排的同学组成记者团,一起设计问题,采访屠户和蒲松龄前排的同学,研究文本,猜猜他们会问什么问题,从文中找出答案的依据,现在分头准备。

师:面对面言谈,开始看看发问的能否问到对方心里去,回答的能否把问题准确的回答出来。

师:写的是狼的故事,为什么故事的结尾却说禽兽之变诈几何哉?只增笑耳,而不是说狼之变诈?

师:我懂了,不仅是狼,一切想害人的,想坑人的,最后的下场一定是可悲的。

(看到这个简单而又有富有设计感的课堂操作,我就像捡到了宝。设计的好处在于没有一板一眼的把学生从头教到尾,啰哩啰嗦,那样老师讲的很辛苦,而学生学的又很被动。这个设计呢,就是能够让学生动起来,从文本里面去找问题,找答案。老师呢?又非常轻松,简直就是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马上就参照了这个教学案例,设计了我今天的课堂流程。

第一个环节:全班分为男生组和女生组。

第二个环节:请女生组的同学设计五个问题采访屠夫,男生作为屠夫来回答问题,把问题的依据必须从文本中寻找。

第三个环节:男生组的同学设计五个问题,采访蒲松龄,生作为蒲松龄来回答问题,回答问题的依据必须从文本中寻找。

第四个环节:今晚的作业:出一套题。一词多义三组,词类活用三个,词语解析十个,句子翻译六个,分值100分。明天小测试,你既要出题也要完成别人的题目。

这个招数确实有神奇的效果。学生们非常活跃,而且就在活跃的课堂气氛中,他们熟悉了文本,并且理解了作者,理解了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的目的。有一个学生还比较有深度的设计了改变文章的结局,他设计的是屠户被狼吃掉了,那么屠户这样的人在社会上又是指哪一类人呢?

在快乐的气氛中,我们结束了这一课。没有老师的啰哩啰嗦,没有学生的一板一眼地死记硬背,就这样轻轻松松!)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