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腦的運作慣性

今天張翔老師分享了大腦的運作慣性。

大腦通過外部感覺器官眼耳鼻舌身感受外部事物,通過內部感覺器官內聽、內視、內感儲存記憶外在的感覺,又通過大腦的過濾網刪減、扭曲、歸納形成自己的認知。

一個人、事、物經過大腦的層層加工以後,已經變得面目全非了。所以我們與他人溝通時,不要與他散發出來的語言文字互動,而要與他背後的動機互動,他想要什麼。這就需要我們不斷抽離結合,結合着體驗對方的感受,抽離着看他的動機是什麼?我們是否可達成共同的目的。我們可以通過上堆的方法找感受,找共同的信念價值,有利於達成共識。

比如,同事和我說鄉鎮某項工作很難辦。他爲什麼說這項工作這麼困難呢?他的動機是怕完不成任務,想讓自己足夠好。當我看到他的動機時,我告訴他我們盡全力做,只要我們盡力了就能向前推動一點點。我倆目標方向一致,很快就一起想出共同解決的辦法。我們向領導彙報工作時,領導最初不同意我們的辦法。我們向領導解釋,我們的辦法能讓不同鄉鎮工作產生差異,有差異就能調動積極性。我們通過談感受和效果,與領導達成一致。

再比如,愛人晚上對我晚睡表達不滿,他的動機是希望我倆早睡、身體健康,這也是我的需要。我認可他的動機,感謝他的關心,關照好他的睡眠,我們也達成一致。

再比如同事讓我讀一段文章,錄製音頻,他說我朗讀的聲音很好,他是用上堆的方法引導我達成一致。同事要去某單位有事,我順便讓他捎帶着給我辦點公事,他感覺不一定好辦,我告訴他以往都是這樣做的,以前辦的很順利。我用找感覺上推的方法也達成有效溝通。

大腦這種運作慣性的原理是什麼呢?

感覺是人腦對直接作用於感覺器官的客觀事物個別屬性的反映。大腦通過眼耳鼻舌身等外部感覺器官接觸到外部的事物形成感覺。

大腦用內感官進行儲存,形成記憶。每個人擅長用的感官儲存的通道不同,有的人擅長儲存視覺畫面,有的人擅長儲存聽覺聲音,有的走感覺通道。比如,我們回憶曾經到過的一個地方,有人回憶的是美好的景色,有人回憶的是悅耳的聲音,有人回憶的是帶來輕鬆自在、心情舒暢的感覺。這就是每個人擅長用的內感官不同,他們儲存的記憶不同,感官經驗不同,他們的認知也會不同,形成不同的社會知覺。

社會知覺包括個體對他人、羣體以及對自己的知覺。人的主觀因素會對社會知覺的過程和結果產生重要影響,也就是大腦的刪減、扭曲、歸納的功能。

影響社會知覺的因素,認知者的經驗“圖式”,既人腦中已有的知識經驗的網絡。圖式對新覺察到的信息起引導和解釋作用。圖式影響對注意對象的選擇,個體對與圖式有關的信息往往處於注意的中心。與圖式無關的信息,就被注意對象刪減去了,而他本人卻不一定能意識到。

影響記憶,個體在社會知覺中記住的往往是對他有意義或者以前知道的東西。這是扭曲的功能。比如,回憶小時候經歷的有趣或痛苦的事情,記住對自己有重要意義的事情。

圖式還影響自我知覺。個體根據自己以往的經驗,形成對自己概括性的認識,這利用了歸納的功能。比如,我們以前曾經覺得自己做不好,自己不夠好,沒有資格感,這是根據過往經驗形成的自我知覺。當遇到類似的情況時,我們自己侷限性的自我知覺就會讓我們產生消極負向的情緒,影響我們的行爲。比如我們和領導說話緊張,是因爲我們過往害怕權威,表現爲和領導說話緊張。

影響個體對他人的知覺,這包括扭曲和歸納。比如,有人用某個眼神看我一眼,以前這種眼神曾經被賦予嘲弄的意義,今天再看到類似的眼神,會賦予對方有嘲弄的意義,認爲對方瞧不起我。

社會知覺與認知者的動機與興趣有關。個體往往忽略他不感興趣的事情,集中於他感興趣的事情。同樣能滿足認知者需要和符合其動機的事物,往往成爲注意對象的中心與認知的對象。

社會知覺與認知者的情緒有關。處於積極情緒狀態下的認知者,傾向於給他人賦予積極品質,用積極的眼光知覺他人。反之,消極情緒狀態下的認知者,傾向於用消極的眼光去知覺他人。比如,一個在單位得到領導大會表揚的人,會忽然覺得周圍的人都是那麼親切。

所以我們和對方交流時,我們不要被對方的語言所迷惑,要濾過對方的語言,看對方想要什麼,瞭解對方的動機,與他的動機互動,通過上堆找我們與對方共同的部分,滿足對方的需要,我們就很容易達成共識。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