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容易,活容易,生活不容易”,過有節律、有儀式、有意義生活

都說生活如意,我們知道這不過是美好祝福,但透徹理解好以下3種生活態度,生活如意也就不是一句空話。

所謂3種生活方式,這就是過上有節律的生活、有儀式的生活、有意義的生活。

有節律的生活滿足生理需要

日常生活“不如意事十之八九”,表現爲外部事件出現導致壓力,比如職場晉升等,以及心理困惑乃至心理障礙,如抑鬱焦慮等。

這時候恰當應對非常重要,而可操作性方法就是生活工作正常化。

具體就是“該喫喫該睡睡”“該幹嘛幹嘛”,滿足食色睡生理節律需要,保持正常工作上班規律。當我們不知道如何應對時候,想想沒有壓力時候的日常節律性活動,按此去做即可。

熟悉歷史的朋友,會記得我國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末與原蘇聯恢復國家之間“關係正常化”,國家關係如此,個人生活也是如此,只要保持正常規律化生活,可以緩解生活困惑。


有儀式的生活滿足社會需要

上面說的保持正常化工作節奏,就是社會化需要,能讓壓力生活紓解許多。

此外,想要生活富有美好味道,增加趣味,就一定別忽視生活儀式化。

可操作的方式就是慶祝生日、祝賀好事、過好節日,利用生活既定要求的特殊日子和事件,進行儀式化程序化活動。

千萬不要小瞧這些儀式化活動,覺得熟不講理,沒必要搞啥形式主義,或者認爲是浪費時間和錢財。

就像國家每逢重要節日,都要隆重紀念一樣,這是凝聚力量、催生情感、強化聯繫的契機。個人生活也是如此,比如婚姻大事的隆重,彰顯“明媒正娶”。

儀式化讓人們滿足社會鏈接需要,體現人是社會動物特點。

亞里士多德說過,“脫離城邦的人,非神即獸”,即如果一個人自認爲不需要參加社會活動,他要麼是神靈,要麼是野獸,一定不是一個正常人。

儀式化用在單位裏,就是積極參加集體活動,不要覺得無味不以爲然;在家庭聚會中,就要積極張羅熱心參加,儀式讓人們感到價值意義。

壓力感強烈的人,儀式化感很重要,參與社會活動,當然可以緩解困惑。


有意義的生活滿足心理需要

有個著名的哲學三問,“我是誰,從哪裏來,到哪裏去”,其實就是尋找生活的意義。

生活的本質就是沒有意義,所謂意義不過主觀賦予的結果,這纔是生活真諦。換句話說,正因爲生活原本沒有任何意義,纔會有了無數可能的意義。

意義是賦予出來的,舉例說明。

心理學家弗蘭克作爲意義治療與存在主義分析學的創辦人,來自親身經歷和體驗,他身處希特勒集中營,經歷多年悲慘囚徒生活,在周圍死去無數人後,他憑藉賦予生活意義,頑強活下來。

弗蘭克經歷就是例證,生活來自我們主觀賦予意義,甚至就是如此才創造出人類歷史無數經驗和理論知識體系。


總結,生容易,活容易,生活不容易,生活壓力之下,嘗試着過有節律、有儀式、有意義的生活,這三部分是從生理、社會、心理三方面滿足個人需要,也是自我意識發展的順序過程,目的是緩解無處不在的生活壓力。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