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容易,活容易,生活不容易”,过有节律、有仪式、有意义生活

都说生活如意,我们知道这不过是美好祝福,但透彻理解好以下3种生活态度,生活如意也就不是一句空话。

所谓3种生活方式,这就是过上有节律的生活、有仪式的生活、有意义的生活。

有节律的生活满足生理需要

日常生活“不如意事十之八九”,表现为外部事件出现导致压力,比如职场晋升等,以及心理困惑乃至心理障碍,如抑郁焦虑等。

这时候恰当应对非常重要,而可操作性方法就是生活工作正常化。

具体就是“该吃吃该睡睡”“该干嘛干嘛”,满足食色睡生理节律需要,保持正常工作上班规律。当我们不知道如何应对时候,想想没有压力时候的日常节律性活动,按此去做即可。

熟悉历史的朋友,会记得我国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与原苏联恢复国家之间“关系正常化”,国家关系如此,个人生活也是如此,只要保持正常规律化生活,可以缓解生活困惑。


有仪式的生活满足社会需要

上面说的保持正常化工作节奏,就是社会化需要,能让压力生活纾解许多。

此外,想要生活富有美好味道,增加趣味,就一定别忽视生活仪式化。

可操作的方式就是庆祝生日、祝贺好事、过好节日,利用生活既定要求的特殊日子和事件,进行仪式化程序化活动。

千万不要小瞧这些仪式化活动,觉得熟不讲理,没必要搞啥形式主义,或者认为是浪费时间和钱财。

就像国家每逢重要节日,都要隆重纪念一样,这是凝聚力量、催生情感、强化联系的契机。个人生活也是如此,比如婚姻大事的隆重,彰显“明媒正娶”。

仪式化让人们满足社会链接需要,体现人是社会动物特点。

亚里士多德说过,“脱离城邦的人,非神即兽”,即如果一个人自认为不需要参加社会活动,他要么是神灵,要么是野兽,一定不是一个正常人。

仪式化用在单位里,就是积极参加集体活动,不要觉得无味不以为然;在家庭聚会中,就要积极张罗热心参加,仪式让人们感到价值意义。

压力感强烈的人,仪式化感很重要,参与社会活动,当然可以缓解困惑。


有意义的生活满足心理需要

有个著名的哲学三问,“我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其实就是寻找生活的意义。

生活的本质就是没有意义,所谓意义不过主观赋予的结果,这才是生活真谛。换句话说,正因为生活原本没有任何意义,才会有了无数可能的意义。

意义是赋予出来的,举例说明。

心理学家弗兰克作为意义治疗与存在主义分析学的创办人,来自亲身经历和体验,他身处希特勒集中营,经历多年悲惨囚徒生活,在周围死去无数人后,他凭借赋予生活意义,顽强活下来。

弗兰克经历就是例证,生活来自我们主观赋予意义,甚至就是如此才创造出人类历史无数经验和理论知识体系。


总结,生容易,活容易,生活不容易,生活压力之下,尝试着过有节律、有仪式、有意义的生活,这三部分是从生理、社会、心理三方面满足个人需要,也是自我意识发展的顺序过程,目的是缓解无处不在的生活压力。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